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蜀汉阵营中争议最大的将领是谁?
蜀汉,刘备,夏侯蜀汉阵营中争议最大的将领是谁?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蜀汉阵营争议最大的是魏延?显然不是现在绝大多数意见都为魏延平反,是姜维?姜维黑历史不少,但总归形象还是很鲜明的。反而是被《三国演义》过度神话的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以及成为武圣的关羽争议最大,两相比较之下诸葛亮则是争议最大的,其评价越来越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
实际上关于诸葛亮的争议是太多了,只列举五大争议如下:
争议之一陈寿评价“诸葛亮将略非其所长”是否有失偏颇?争议之二诸葛亮是否有篡汉之心?争议之三诸葛亮是否处心积虑,排除异己,刘封、廖永、彭羕、李严、马谡之事是否太过?争议之四诸葛亮以攻代守战略究竟有效无效,是否空耗国力争议之五诸葛亮《隆中对》战略是否必然失败?实际上诸葛亮和关羽一起都是被《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给过度包装神话的
诸葛亮的智绝,关羽的义绝,曹操的奸绝都是被文学作品给过度放大了某种方面的特质。脸谱化的人物形象,让真实人物的复杂性给忽略了,于是就产生许多质疑和矫枉过正。
而蜀汉不置史官让可信的历史资料非常短缺,无疑又促使了更多的争议产生。争议一产生的原因就在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已经深入人心,房玄龄撰写的《晋书》中记录了陈寿父亲因为马谡之事收到牵连,因此轻视诸葛亮,写诸葛亮将略非其长处,又无临敌应变之才。
但是晋书里的说法,多认为是不可靠的,何况无论《三国志》还是《诸葛亮集》陈寿都是非常追捧诸葛亮的,其评价是三国志中最高的,被人抓住不放的将略非其所长前面原文是“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明也。”这已经是人臣的典范了,纵观其他任何人都无出其所右,在这样的政治才能面前,诸葛亮的将略难道不是短处么?
更何况《三国志》中司马懿称赞诸葛亮“天下奇才”也是陈寿写的,《晋书》中还记录了陈寿因为向丁仪、丁讷的子孙索贿未成,而不为丁仪、丁讷做传。这就更加子虚乌有了,丁仪、丁讷外无退敌之功,内无执政之才,还早早被曹丕灭族,何谈后人?
人性是复杂的,毋庸置疑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但是在政治斗争上,诸葛亮从不缺乏手段和智谋
关于诸葛亮的篡汉之心就要和李严一起讲,实际上李严要军权并没有错,按照刘备托孤的方略来说,本就安排诸葛亮治理国家,李严对外作战的。但是李严错就错在手段不光彩,还被诸葛亮抓住把柄,最终身败名裂,含恨而亡。
李严在和诸葛亮夺权的时候,曾经怂恿诸葛亮“宜受九锡,进阶称王”。诸葛亮回复李严的时候说“若灭魏斩,帝还故居,与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也正是这句话,让诸葛亮是否有篡汉之心有了很大争议,认为诸葛亮如果能成功消灭魏国,兴复汉室必然会是第二个曹操。毕竟素有奸雄之称的曹操也只是当了魏王,而终身没有称帝。九锡已经是古代人臣所能达到的礼仪规模最高的地位了,而诸葛亮要加十锡无疑是大逆不道。
实际上,诸葛亮敢如此回复李严,而李严也没有因此借题发挥就说明了很多。诸葛亮这是拿话堵李严呢,但是诸葛亮排除异己,独掌朝堂也是不争的事实。
蜀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派系斗争依旧尖锐,诸葛亮想掌握话语权,就不得不施行独裁,甚至出入都有甲士护卫。前有刘焉帝王仪仗被烧,后有费祎被降将刺客所杀,可见蜀汉朝廷其实暗流汹涌。也只有在诸葛亮执政时期,蜀汉内政才真正走在正规,这是换了任何人都避免不了的事情。
也的确,彭羕、廖永、刘封、马谡都是诸葛亮政治斗争下才产物,诸葛亮想整合蜀汉朝廷就不得不清除害群之马,也不得不赏罚分明。哪怕是用手段不够光彩,更何况诸葛亮不可能十全十美,特别是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智慧的政治家,在古代封建专制环境下不可能完全依靠伟光正就能够治理好国家,充分调动国力和曹魏死磕。
诸葛亮的战略是否失误?
无论是《隆中对》还是后来的六出祁山,都是古往今来无数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争议的话题之一。实际上《隆中对》的战略并不完成错,也不去诸葛亮独创,周瑜割据江南,进图巴蜀的两分天下之计、鲁肃、甘宁等人亦有此构想,可见在当时无疑是刘备集团的最佳选择。
至于后来,关羽丢荆州,刘备伐吴,《隆中对》战略彻底失败,那也不是一开始就失败的原因。但是忽略东吴对荆州的渴望,《隆中对》无疑是有很大责任的。
同样,《隆中对》失败在于荆州丢失,如果守卫荆州的不是关羽一人,而是关羽和诸葛亮组合,或者说庞统、法正、刘巴没有早死,蜀汉就不会分身乏术,顶级人才的缺失依旧是制约蜀汉发展的关键因素。
以结果论,六出祁山无疑是失败的,甚至在战略角度上看,诸葛亮的“以攻代守”也并不高明,可是诸葛亮不是韩信,却面临比韩信当初面临的还要艰难的战场环境和对手。蜀汉只有一州一地,国小民弱,却要攻击吞并已然是庞然大物的曹魏,无疑是困难的。诸葛亮不用魏延之计,就在于诸葛亮实际上是不敢打大仗,打消耗战的,因为弟子薄,粮草运输困难。
倾国之力占领长安,却守不住长安,甚至长期面临曹魏的拉锯战的情况下,率先崩溃的是蜀汉。因为战争比拼的还是国力,所以六出祁山诸葛亮的目的就在于拿下陇右,获取养马地,希望能突破蜀中的封锁,不做偏安一隅的割据势力。
诸葛亮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士,也是为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义士,也同样是深谙谋略,机智百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个难得的一流军事家。但同样,诸葛亮绝对并非是十全十美的神,而是有血有肉的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人说过“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真相都已经被掩埋。很多人想着为历史洗尽铅华,还原她本来的模样,可是因为时代太过久远,那些被时人和后人添加上去的“脂粉”,早已无法完全剥离。所以人们研究历史的时候,常常会发生分歧,这一点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分析上,尤为明显。例如三国时期,就有很多人物至今依旧备受争议。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蜀汉阵营中最受争议的三员武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