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刘备以仁义为立足之本,请问现在还以“仁义”为本,还能立足吗?
仁义,刘备,百姓刘备以仁义为立足之本,请问现在还以“仁义”为本,还能立足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能,也不能。
“仁义”,说到底,也只是洗脑员工的一种方式,目的和史家评价曹操的霸道殊途同归。都是为了抢钱抢粮抢地盘,高级点说都是为了让自己的集团公司搞垄断,采取的手段而已。
而纵观古今历史,只要稍微有点野心的,哪个国家创业初期没搞仁政?曹操创业初期搞农业、搞经济,人心所向,不就是因为他能让人民生活的更好么,让大家有活干、有饭吃。这就是仁。
刘备基础比曹操差点,虽然口头白条多一些,然后宣传工作到位,但能做到的承诺也算做了不少,人民喜欢也很合理。这也是仁。
放到现在来说,如果咱们工作单位是个创业,说的很好听,钱很少,如果你还能留住,至少老板对咱们不错。这和刘备一个道理。如果这个老板还能抓起砖板为员工直接拍人,估计你也会感激涕零。
所以,如果一个老板在现在以“仁义”为本,还是能站住脚的。
至于为什么不能。
那更简单了。创业中前期这样搞还行,后期集团发展规模大了,你再这样搞,你觉得能上市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的观点:
一、刘备以仁义为本具有双重性,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刘备的仁义为刘备赢得了民心,天时地利与人和,刘备占了人和从而三分天下有了一席之地。
二、儒家仁义礼智信,仁义二字很重,即使放在今天,仁义依旧能成为立足之本,但要辩证的看待仁义二字,否则就是迂腐。
一、刘备“仁义”的真实性
对百姓宽厚仁义,坚持以人为本
古今成大事者,必须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得民心者得天下,就像唐太宗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刘备能够成就帝王之业和他对百姓实施仁义分不开。
火烧新野,曹军跑了,可是刘备也要选择弃城而走,面临曹军大军的追杀,带着随行的百姓,刘备说: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
后有诗赞: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恸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
关心体谅兄弟,侠肝义胆显真情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誓同生死,在三国这样的时候,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却产生了这样真挚的感情,张飞醉酒丢了城池,对刘备来说,地盘就是自己发展事业的根据地,但是刘备没有怪罪张飞反而好言安慰,关羽丢了荆州,命丧东吴,于是不惜举国之力一战。
二、刘备“仁义”的虚伪性
先礼后兵夺益州
刘备的仁义自古以来就备受争议,主要就在于刘备的虚伪上面,尤其是夺取益州,新三国中他和庞统的对话源自三国志的版本,兴兵讨伐怕有损自己仁义的名声,不占益州这又是自己等了很久的机会,不能失去。
最后因为庞统之死,找了合适的借口,说刘璋恩将仇报,把挑起战争的罪名强加给刘璋,从而顺理成章拿下了益州。
玩弄权术,笼络人心
《三国演义》中三十一回说刘备败军不足一千人,狼狈逃跑,跑到汉江的时候,安营扎寨,刘备就开始了自己“仁义”虚伪一面的表演,说什么大家都是王佐之才,跟了我刘备委屈大家了,说的众人感动不已,更加死心塌地跟着刘备。
“诸君皆有王佐之才,不幸跟随刘备,备之命窘,累及诸君,今日身无立锥,诚恐有误君,君等何不弃备而投明主,以取功名乎?”
三、不是忍就是仁,何时何地皆可立足
刘备在你死我活得乱世,不残忍,只能仁义,毕竟连曹操都说天下英雄为使君与操耳,可见对刘备评价之高,后世史学家也曾评价刘备“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
放在当下,刘备真正君子仁义的地方还是值得学习的,对关羽,你死了我为你报仇,对诸葛亮,他死了,什么都交给你,对黄权,你被迫投降,我不计较因为我知道你的难处,对糜竺,你弟弟犯事了,我不会追究你,对魏延,你出身行伍,依旧有机会官升高位。
仁义,无乱在什么时候,都是让我们做个真君子,哪怕生死之际,依旧保有仁义之心,但一定要分清是非曲直的看待问题,自己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去践行仁义的真谛,毕竟刘备只有一个,但是仁义二字却可传承千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们看到的是刘备对百姓表面上的仁义,但我却看到他对吕布身上表现的虚伪。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可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能啊
你如果要是能“仁义”到刘备那种地步,就能立足。
刘备的仁义是什么地步,也就是天下人说起他,都说他仁义。
你要是能做到刘备那样,成为公认的天下第一仁义的人,就足够你立足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