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有的皇帝称他庙号,而有的称谥号?
庙号,谥号,皇帝为什么有的皇帝称他庙号,而有的称谥号?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玩意,称呼问题当然是怎么称呼最好区分谁是谁。我们就怎么称呼了。就好像称呼米国前总统老布什和小布什。反正中国人也不会把他两与其他姓布什的别人搞混(姓布什的普通人大部分中国人也不会接触)。
一开始称谥号,因为谥号具有唯一性
谥号简单来说是人死后盖棺论定,用一两个字评定一生的是非功过,这种方式起源于西周。比如周文王、周武王的“文”、“武”就是评定他们一生功过的判词。周朝还顺带手给没有评谥号传统的商朝末代国君评了个很不好的“纣”的谥号。于是美男子帝辛就在历史上华丽丽的被称为“商纣王”。
什么,你要问为什么不直接称呼名字?皇帝的名讳在古代是你随便乱叫的?即使现在也会404的好吧。
而庙号的历史更早,起源于重鬼神的商朝。本意是有功德的逝去帝王纳入国家太庙祭祀。所以没有什么功劳的统治者理论上是混不到一个庙号的。所以开始的时候称呼庙号显然区别不开皇帝或大王(大部分人没有怎么区分)。
而到了汉朝建立(秦朝不弄这玩意,因为傲娇的始皇帝认为无论是谥号还是庙号都是死后被大臣和儿子评头论足,我伟大的始皇帝不可以被这样对待),把庙号和谥号都恢复了。谥号每个皇帝都有。而且为表明老刘家以“孝”制天下,皇帝的谥号都是“孝”再加一个字。如鼎鼎大名的汉武帝就是因为他的谥号为“孝武”。这样一来每个皇帝的谥号是唯一的。而汉朝并不是每个皇帝都能混上庙号的。延续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就没有混上庙号。所以用庙号称呼就区别不开谁是谁不是。
再后来称庙号,因为庙号具有唯一性
后来的后来,这些皇帝个个都觉得自己功劳大大的,应该混上一个庙号,能死后继续在太庙里吃上冷猪头。比如三国时期魏国的曹睿在死前就给自己定好了“烈祖”的庙号。而谥号这个本该言简意赅的判定一生功过的谥号也被皇帝们玩坏。成了美好的形容词修饰大比拼。比如慈禧的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用这玩意区别皇帝,怕不是要把人累死。
而因为所有的皇帝都混上庙号,而且每一朝的庙号不可能重复。比如李世民庙号“太宗”。他的子孙在位的李唐就不可能再有“太宗”。所以就用庙号来区别与称呼皇帝了。
明清时期年号具有唯一性,所以也可以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后来的后来,我们看到明清时期指代皇帝一般用他在位期间的年号了,比如:崇祯,比如乾隆。因为朱元璋老先生规定,一世一元。也就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的意思。所以每个皇帝在位的时候的年号是固定的,就用年号指代皇帝了。
而汉武帝开始启用年号系统后,明清之前皇帝一开心就换年号像换qq签名一样。武则天在位15年用了17个年号。
综上:到底用什么来称呼皇帝,无外乎考虑的是唯一性和区分度。在谥号有唯一性和区分度的时候用谥号。反之就用庙号和年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用谥号、庙号还是年号,完全取决于一个称呼能不能准确的对应一位皇帝,一位皇帝准确对应一个称呼。
先说谥号,谥号都是评价一一个人的是非功过,是死了之后给人盖棺定论的。因为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出一个人一生的功过,所以一开始都是称谥号,比如汉武帝,正式谥号是孝武皇帝,何为武?克定祸乱曰武,辟土斥境曰武。所以只要说汉武帝就准确对应刘彻,周武王就对应姬发,不会有别人。
秦朝时嬴政觉得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就给废了,但是秦朝太特殊,后来皇帝谁也不好意思跟嬴政并排论辈儿,所以称呼嬴政为始皇帝、秦始皇,也不会错。
但是到了唐朝,谥号开始变成了靠堆砌词汇歌功颂德的工具,比如李世民,最开始谥号文帝,后来加谥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隆基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这还是字少的,论拍皇帝马屁谁能比的过清朝,康熙的谥号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瞅瞅这跟老太太裹脚布一样的谥号。总之,从唐代开始因为谥号变长,再用谥号称呼皇帝就不方便了,于是开始用庙号。
庙号在隋以前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只有那些确实有功绩的皇帝才有庙号才值得子孙祭拜,不然像汉灵帝刘恒这种货进了太庙,不是给子孙添堵吗?所以才隋唐之前,没有用庙号称呼皇帝的习惯。特别是在汉朝,对加庙号非常慎重,汉景帝刘启都没捞着庙号。
前面说了,因为唐朝谥号变长,再想靠谥号来确认具体哪位皇帝就有点麻烦了,刚好唐宋元三代所有皇帝都能进太庙了,称呼皇帝就开始用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因为一朝皇帝不可能跟祖宗用一个庙号,所以也能准确定位。
到元代为止,称呼皇帝都是用谥号和庙号,
到了明清清两朝,又发生了变化。本来明朝也跟唐宋元一样,是称呼庙号的,比如太祖、成祖。但是到了清朝时期文字狱,忌讳说“明”字,可已经改朝换代了,称呼前朝皇帝必须带上“明”字,不然你说太祖皇帝谁知道你说的是朱元璋还是野猪皮。出于淡化明朝影响力的政治需要,再用庙号称呼皇帝就不合适了,必须要换个称呼方式。
刚好,明清两代皇帝与之前朝代的皇帝有个不同点,就是不换年号,一个年号用到死,这样一来一个皇帝对应一个年号就不会出错。明朝之前皇帝多多少少都有个换年号的习惯,主要原因是年号一来图个吉利,比如宋神宗,因为熙宁年间灾祸不断,实在是既不“熙”也不“宁”,所以改了个元丰的年号想讨个彩头。二来可以用来纪念一些大事,像汉武帝的年号“征和”就是征伐四夷而天下和平的意思。明以前皇帝用两三个年号都是正常,过分一点的像武则天,前前后后用了十几个年号,甚至还有四个字的年号,什么天册万岁,万岁通天。所以明朝以前的皇帝如果用年号,就会比较麻烦。
到了明朝时,朱元璋是草根出身,深知换一次年号要给普通国家和百姓带来多大的负担和麻烦,为了不折腾普通人,朱元璋定下了不换年号的规矩,所以从明朝开始,皇帝和年号就是一对一的关系了。
当然也有例外,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因为这货一开始年号是正统,夺门之变后用了新的年号天顺,所以他是明清两代唯一一个称庙号的皇帝
上一篇:为何西医可以签免责协议,中医看病却很少让患者签署免责协议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