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有的皇帝称他庙号,而有的称谥号?
庙号,谥号,皇帝为什么有的皇帝称他庙号,而有的称谥号?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就要从汉代开始谈起了。
汉代有个规矩,无较大贡献的不可以拥有庙号。
高祖刘邦不必说,建立大汉朝必须有。汉惠帝刘盈就没有庙号,后面吕后立的几个傀儡皇帝也都没有庙号。汉文帝有庙号,为太宗。汉景帝就不行了,没有庙号。汉武帝当然也有庙号,为世宗。
汉昭帝也没有;汉宣帝倒是有庙号,为中宗。于是乎西汉王朝就四个庙号就完了。
但是我们称呼一个皇帝当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你说汉代的皇帝有的有庙号,有的没有怎么办。所以就只能选择他们都有的谥号来进行称呼。
汉以后呢,庙号这个东西逐渐也就不值钱了。只要是皇帝,一般都给庙号,所以大家又都有庙号了。但是称呼谥号已经习惯了,所以就继续用谥号。直到唐代不行了。
唐朝的皇帝谥号太长了,比如唐太宗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玄宗的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这就很是麻烦,我们称呼皇帝这么长的谥号肯定不合适。
所以一看大家现在都有庙号了,所以又把常用称呼改成了庙号。
直到后来明清时期,皇帝一般都只有一个年号了。因为年号的设计本身是比较容易记忆的,他们都有特定的含义。比如嘉庆、弘治、永乐、顺治等等。所以这些字眼对于老百姓来说更加耳熟能详。于是乎大家开始使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渐渐的皇帝的庙号都被忘的差不多了。
比如乾隆皇帝的庙号是清高宗;道光皇帝的庙号是清宣宗等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主要是看哪个更能简洁和准确的代表这位帝王,图方便而已。
谥号是对死去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后世给予或褒或贬或明的称号,庙号是东亚地区君主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跪拜的商朝。
称呼皇帝谥号主要是在两汉至隋代以前,称呼皇帝庙号主要是在唐代至明代。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在汉代,由于官方为帝王定庙号看的比较慎重,一般只会为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后世子孙祭祀的皇帝追上庙号,并不是每一位皇帝都有庙号,甚至可以说很多皇帝没有庙号。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到了隋唐以后,几乎每个皇帝都会有庙号了。
谥号却是每一个皇帝都有的,但是由于开始时候官方对谥号管理也比较严格和慎重,对于皇帝的谥号基本上也就一两个字,但是后来随着皇帝集权发展,官方对皇帝的谥号尊奉开始不那么严格,开始拍马屁似的加上越来越多的溢美之字,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到了明清时期甚至有十几字。
所以基本上在称呼汉代至隋以前的皇帝时,基本上称呼皇帝的谥号,比如汉武帝、隋文帝等;而隋唐以后由于谥号越来越长,越来越不方便称呼,刚好这时候皇帝又都有庙号,于是人们称呼这时候得皇帝开始用庙号代替谥号,比如唐太宗、宋高宗等。
说到底还是为了方便称呼!ps:唐太宗李世民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不好称呼吧?明清更甚,比如康熙皇帝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一口气都不能读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简单点说。
我们平时读书接触到的历代皇帝中。
秦排除。
汉至隋一般称呼谥号。
唐至明前期一般称呼庙号。
明中后期至清,经常称呼年号。
为什么这么叫,因为方便。
汉代谥号字少,刘彻,孝武皇帝。
到了唐,字就多了,李世民,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再到明清,字更多了,嘉靖皇帝朱厚熜,谥号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明中期以后,皇帝基本一生一个年号,好记。
称呼方便而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根据本身的功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怎么顺口怎么叫。这还用问吗?
上一篇:为何西医可以签免责协议,中医看病却很少让患者签署免责协议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