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拖延症越来越严重,还能不能抢救下?
自己的,问题,负面拖延症越来越严重,还能不能抢救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拖延是人性的一部分,快乐来自于按照你的价值观健康地生活,来自于跟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连通,它还来自于能够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所以即使解决不了拖延,你依然能够乐在其中。
人们往往只看到了拖延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却忽视了,拖延也是有好处的。
有时候拖延者能够利用更多的时间来完全地、通透地思考事情。
当接受一项任务后,比起即刻行动,先拖一些时间娱乐一下,但其实这项任务仍在脑海后台运行着,这让我们可以进行发散思维,会有更强的创造力,完成任务的质量也会更高。
很多有用的信息并不一定在最开始就出现。而且,在拖延的过程中,人们的想法、点子会发生变化,而且能够更全面地收集信息,最大化地完成任务。
所以,不一定要对拖延行为如此深恶痛绝,倘若无法真正战胜它,为何不接纳它并好好利用它呢?
斯坦福大学哲学教授佩里是一个慢性拖延症患者,认为拖延也可以很艺术。他建议同类们选择一个重要的任务,但是在攻克其他工作之前先推迟一阵。他建议拖延症患者们用比较简单、重要工作把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比如跟进客户,完成开支报告或者阅读行业新闻。这样从先从小件的、优先性低的事情做起,从而建立一种成就感,然后打起精神完成更重要的工作,这就是结构拖延法。
所以,即使有拖延的习惯,我们也是可以快乐地生活,拥有成功的感觉。
当我们带着拖延症去生活,同时也能够顺利地做好很多事情,我们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可以做好的,会有成就感和自信,从而也更有力量去面对那些让我们感到困难而一直拖延的事情。
二、从心理角度上去了解自己拖延症形成的原因
虽然拖延症是普遍现象,由于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个人性格、文化环境等不同,每个人拖延的形成原因不同,若只是盲目地尝试改变自己,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那么,拖延的原因有哪些?
1、延迟失败
当家长过于挑剔,要求过于严格,孩子会觉得自己做这也错那也错,感受不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既然做多错多,少做少错,不如不做,毕竟不去行动就只有一个错了。
2、对养育者的被动攻击
当孩子早年时期,有着要求过高或过于控制的权威性父母,但又没有正面对抗的能力,便只能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发展出拖延的手段,以这样被动的方式来违背、对抗这种控制。
在心理咨询中发现,很多拖延症者背后,存在着催促的父母。当父母越是催着快点,TA就表现得越慢。
深入到当事人潜意识中会发现,拖延症者大部分有着对父母隐藏的、未能表达的巨大愤怒,而拖延的行为,就是对父母的一种对抗和攻击。
若能在安全、被接纳的心理咨询环境中表达和释放心中被压抑的愤怒,我们会渐渐发现,TA在工作、生活中的效率会有很大的提升。因为TA不再压抑自己,能通过更健康成熟的方式释放愤怒,便不再需要以被动攻击、破坏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了。
3、潜意识中需要焦虑
人在意识层面都希望自己轻松,但潜意识未必。有些人也许穷尽一生都无法享受轻松,因为一旦放松下来,TA会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这让其非常痛苦、恐慌,所以TA潜意识需要焦虑感。
这与TA 的成长经历有关,若一个人在婴儿早期由于父母养育不当,没能够及时满足TA的需要,会让TA总是处在焦虑状态中。虽然很痛苦,但TA还活着,这种焦虑让TA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若没有了焦虑,TA会更恐慌、难受。
情绪记忆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这种焦虑是TA所熟悉的,最有安全感的。而拖延是能够使TA不断处在焦虑状态的最容易的方式,通过这个方法来重复早年的体验,也感受同等的焦虑程度。
所以,很多人想尽一切办法想要战胜拖延,均不奏效。或者说,奏效了一段时间后又渐渐松懈。
当TA能够深入自己的潜意识,真正了解、理解自己,真正得到修通,就不再需要用拖延的方式来让自己焦虑了。
在《拖延心理学》一书中,还说到形成拖延症的其他原因:1、害怕失败,对成功信心不足造成拖延。2、不喜欢被人委派任务,产生抵触心理,迟迟不愿意开始。3、注意力不集中和容易冲动,总是被打断。4、没有及时反馈,即做了的事和酬劳相距太遥远,看不到收获,觉得没什么意义。5、害怕成功,担心自己成功会伤害到没有成功的人。
若工作和生活都因拖延而变得一团糟,不妨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审视自己,了解自己拖延症形成的原因,并在专业咨询师的指导下去调整,走出拖延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关于拖延症,你可以看看我这条视频
上一篇:宝宝睡觉需要护栏防止掉下去,那后来怎么就不需要了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