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谁来评评曹雪芹的《红楼梦》?
红楼梦,也是,宝玉谁来评评曹雪芹的《红楼梦》?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曹雪芹的描写很厉害,他的埋伏笔也很厉害。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或许就是对它最好的评价。文中无一废笔,一点点小情节也是后面的大情节的伏笔,甚至每一个名字,都体现了一个人的性格,或者命运。还有每一首诗,每一阙词,都是为了后文,甚至全文打基础。从侧面将后文的信息告诉了读者。当然这些就需要深层次的探究。
优点还很多,比如其中对女权主义的认识,对旧时女性的同情,对阶级矛盾意识的体现,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等等。
但是也有缺点。因为我们知道,曹雪芹的红楼梦只有八十回。而高鹗的后四十回其实只是一种政治结晶。是官方的,一种赞美皇恩浩荡的产物。这就是现在通行本最大的缺点。然后就是曹雪芹犯得一些小错误。因为很多人物是有原型的,很多事件也是现实中真实发生了的,但是曹雪芹要将其进行艺术升华,所以难免要进行改动,也就难免前后会矛盾——因为没有完结,也就还没有来得及修改全文。所以有一些矛盾。比如凤姐的女儿巧姐,前文写只有一个,后来写“牵着大姐儿抱着巧姐”,这都是一种细微的笔误。还有就是一种常识的错误。比如贾母赠给宝玉的那件衣服,文中说是用俄罗斯国的孔雀毛织成的,这可能就出错了。因为这件事情作者很有可能是虚构的,毕竟孔雀毛是热带动物,而俄罗斯是个寒带国家,更何况俄罗斯国并不擅长织造,也就说明俄罗斯国的丝织品并不是顶尖的,也就无从标明这件衣服的珍贵。但是这样的错误毕竟很少。所以红楼梦,其实是一部非常好的小说。虽然读的时候会有点难过,因为字又多,又长,但是读了之后,再读几本研究类的书,再自己去想一下,会发现其实,真的很好很好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入世又出世,对《红楼梦》中的每一个字句都如数家珍,有人就有江湖,所以有情皆苦,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唯有自渡。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生于繁华,终于沦落”。贾家一直昌盛,吃喝用度渐渐大了起来,入的没有出的多,在元妃死后,贾敬,贾珍因涉嫌贪污犯罪被派守边境,抄了宁国府,加上各种外债,贾敬,贾政被削去世职,使贾家一夜之间没落。贾薛史王四大家族几乎一夜间没落了。死的死,悲的悲,出家的出家,悲痛欲绝,生者累觉不爱,孤苦伶仃。
以至于以一部作品构成了一门学术性的独立研究学科——红学,这在文学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无数人成为红学家,然而曹雪芹只有保留了前八十回,所以前八十回的研究与后面结局的猜测引发了无数红学家的研究,普遍认可的是高额续写的后四十回,这就是《红楼梦》的独特之处,与其他无数、乃至全世界文学作品无法比较的!
《红楼梦》不像其他小说居高临下地裁决生活,开设道德法庭,对人事进行义正词严的判决,而是极写人物心灵的颤动、令人参悟不透的心理、人生无可回避的苦涩和炎凉冷暖,让读者品尝人生的况味,字字如金,字字如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请曹雪芹自己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红楼梦》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因为作者曹雪芹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早年间曹雪芹也曾在南京江宁织造府经历过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奢华生活,所以《红楼梦》也是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
然而,其“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文法,更是令后世读者对《红楼梦》的欲表之意脑洞大开、多有揣测。那么,曹雪芹通过《红楼梦》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一是普世的规律。《红楼梦》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的视角,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反映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从兴盛到衰败过程,之所谓“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这在第十三回中,秦可卿在凤姐的梦中也进行了反复提点,“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大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在几千年之前就告诫众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以贾家为代表的官宦富贵家族的子孙们,躺在祖宗挣下的功劳簿上、待在前辈们建造的安乐窝里,不务正业,不思进取,花天酒地,肆意妄为,心中不存丝毫忧患意识,只是一味的享乐,最终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
不管任何时候,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人,都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不至于一败涂地、覆水难收。
二是社会的病态。《红楼梦》创作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比如上层当权者的奢靡无度,贾府“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江南甄家接驾四次“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
这些巨大的耗费,哪一厘不是来自底层像刘姥姥这样的劳动者的血汗!?他们虽然终日辛苦劳作,却仍是挣扎在“天气冷将上来,家中冬事未办”的困苦之中,这与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达官贵人的奢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