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对戏剧评论家张晓斌先生的印象?
戏曲,秦腔,陕西你对戏剧评论家张晓斌先生的印象?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你对戏剧评论家张晓斌先生的印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张晓斌先生是陕西人,他的一生没有虚度,他把一腔热血献给了热爱的土地,为秦腔、碗碗腔,同州梆子等剧目发展、弘扬做出很大的供献,在团里他即是团长又是演员,即是导演又是编剧,即是舞台监督又是主持人,乐此不彼,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带动着身边的人。他把一生献给了他深深眷恋的事业!
5月17日张老先生因病去世,噩耗传出让所有戏曲爱好者扼腕叹息,不能接受老先生去世的事实。
老先生一路走好,西北界曲目定能发扬光大,新一代的戏剧人正在茁壮成长,相信他们更加与实具进,让秦腔等剧目红遍华夏。老先生喜爱的曲目定能崔璨辉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提起张晓斌,我们总会在他的名字前加上一连串的称谓,如秦腔戏曲名家、著名戏曲节目主持人、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等等。这当然与张晓斌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扮演的众多角色有关。他不仅是戏曲演员,而且从事编导工作,兼文艺评论和节目主持。丰富的人生阅历,源于他与秦腔的不解之缘。张晓斌将自己的大半辈子时间都投入了秦腔事业,这源于儿时对秦腔的热爱。
相继合作或独立创作、改编、移植戏曲剧(节)目百余部(件),排导大小剧目数十出,其中创作并导演的眉户现代剧《臂塔圆舞曲》,获1993年度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创作眉户现代剧《陕北婆姨》,在2000年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获优秀剧目奖和优秀编剧奖;改编眉户传统剧《张古董借妻》并任主演。发表戏剧评论40余篇,其中《浅评秦腔的改编》获陕西省文艺科研优秀论文奖。为陕西文艺电台及卫星广播撰写并播讲《张晓斌梨园趣闻》130余篇、《戏曲名段点评》50余篇;在陕西广播电视报发表《戏苑趣话》专栏文章30余篇等,总计逾百万字。从1986年起主持戏曲演唱会逾千场,两度获陕西省优秀节目主持人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家好,我是一个有梦想的胖子,很荣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想了解张晓斌老师,我们先从他的出生地及生平事迹讲起:
一.泾阳
张晓斌,原名孝斌,1945年生于泾阳关镇贞节巷9(祖籍陕西蓝田),泾阳位于泾河之北,古以水之北为阳,泾阳由此得名。其名最早见于《诗·小雅·六月》:“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据《陕西省志·行政建置志》载,设县于战国晚期,已有2000余年,其名最早见于《诗经》。泾阳县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柳毅传书》的发生地,先后走出了吴宓、雷抒雁、李若冰、白描等许多学者、作家和诗人。是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的战略重地,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的全部,秦汉新城、空港新城的部分在县境内,属“西安半小时交通圈”。泾阳也是一片具有光荣传统的红色热土,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曾是中国工农红军总部和八路军改编所在地,中共陕西省委也曾设立于此,说了这么多泾阳大家都应该了解到此地的人文风采了吧。
二.事迹
张晓斌老师酷爱戏曲艺术,又因家境贫寒,13岁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因天赋较好,适应性强,被分配到以演现代戏为主的该院三团(眉碗团前身)跟班学艺。进院三个多月后即随陕西戏曲赴京演出团晋京演出,大开眼界,大长见识,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从事戏曲艺术的信心和勇气。
作为演员,张晓斌先后在20多出戏中扮演不同行当、不同性格的人物角色,如《梁秋燕》中的董学民、《中国魂》中的周小强、《江姐》中的华为、《芦荡火种》中的沙四龙、《白沟河》中的杨七郎、《清风寨》中的浪子燕青、《藏舟》中的田玉川、《起解》中的崇公道、《红色娘子军》中的小庞、《两颗铃》中的袁治恒、《粮食》中的李昆、《岳王庙传奇》中的高小明、《枫叶红了的时候》中的陆峥嵘、《千家万户》中的华宝、《张古董借妻》中的张古董等,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好评。
张晓斌老师结合剧团工作实际,认真熟悉艺术规律,努力向编导合一、兼及演员与评论的目标奋进。曾独立或合作创作、改编、移植戏曲剧(节)目150多部(件),导演大小剧目数十个,其中编导眉户现代戏《臂塔圆舞曲》1993年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入选优秀作品奖,被评为陕西十大新闻之一;创作(合作)眉户现代戏《陕北婆姨》2000年参加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获优秀剧目奖和优秀编剧奖,并获2001年陕西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 奖暨第14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提名奖”;改编并主演眉户喜剧《张古董借妻》,连演近百场,省内外几十个剧团学习排演;重排眉户古典剧《屠夫状元》1990年参加香港“中国地方戏曲展演活动”;1995年改编秦腔《狸猫换太子》(前后本),其中《抱盒》《拷寇》在陕西青年演员“易发杯”大赛中获优秀剧本改编奖;撰写戏曲电视节目《故土情深三秦春浓》获全国省市级电视台评比二等奖;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浅评秦腔的改编》获陕西省文艺科研优秀论文奖;在《陕西广播电视报》发表《戏苑趣话》专栏文章30余篇等,总计达百万字。他以自己辛勤劳动的业绩,成为三秦剧坛上较有影响的人物。
从1987年首届“西凤杯”开始,张晓斌老师开启了他的戏曲节目主持人生涯。他把戏曲的特色与诗词的韵味、相声的机趣与小品的幽默、快书的热烈与民谚的诙谐、演讲的风采与朗诵的气质等,有机地融于一炉,并借鉴对联、成语、歇后语、顺口溜甚至广告用语等形式,予以巧妙化合,使自己的节目主持具有极好的文化内涵。他以锲而不舍的精神,通过开拓性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且具有神韵的“西部戏曲节目主持人”风格,被誉为“陕西戏曲主持第一人”“陕西戏曲舞台第一铁嘴”。先后为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及卫星广播撰写并播讲《梨园趣闻》140余篇,《戏曲名段点评》50余篇;2018年3月起,在陕西广播电视台戏曲广播推出戏曲专栏《三秦戏话》,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陕西戏曲发展中的重要事件、人物、瞬间,播出节目五十余期,为听众展开一幅秀美的三秦画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