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唐朝人给人感觉是尚武、洒脱和豪放的,到了清朝,国人形象变得麻木萎靡?
都是,豪放,汉人为什么唐朝人给人感觉是尚武、洒脱和豪放的,到了清朝,国人形象变得麻木萎靡?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谁阉割了中国的尚武精神?汉唐气魄被整成东亚病夫,此人是祸首
晚清时期,中国积贫积弱,老百姓给人的印象是麻木不仁,官府则腐败不堪,结果,中国被西方人称为东亚病夫。
可是,这个东亚病夫在2000年前,那可是能征善战。
在战国时代,七大诸侯国,各自的军队基本都很能打仗。秦始皇的军队更是能征善战。双方交战动辄数十万军队,比起那时候的西方人,简直是农耕文明与石器时代的差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率军三十万远征匈奴,将匈奴人赶出河套地区,并在北方沿线筑长城。秦始皇还派赵佗等人率50万大军南下,平定百越一带。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那时秦国至少有100万军队。
到了汉朝,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李广、程不识等大将都是响当当的角色。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名言至今听起来仍是豪气干云。那时候,从军出塞报效国家是很多男儿的梦想。
在唐朝,仍有一种浓浓的尚武情怀。唐朝有很多边塞诗人,写了一系列边塞题材的诗歌,读起来那也是慷慨激昂。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这种豪气,这种大气,这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几乎和晚清时期的中国迥然不同。
那么,在短短的千年之间,中国人的气质为什么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呢?说到底,要怪一个人。就是赵匡胤。
赵匡胤这个人,皇位来的很容易。人家当皇帝拼死拼活打多少年仗才得来,他呢,黄袍加身,瞬间就是皇帝了。
所以,赵匡胤当上皇帝后,觉得十分不安全。因此,他搞了个杯酒释兵权,把手下大将的兵权都解了,让他们回家养老去。
不仅如此,赵匡胤极力提高文人的地位,压抑武将的地位。此外,还搞了很多制衡的措施。宋朝将领打仗,有不少是拿着文官制定的阵图去行军布阵,那能行得通吗?而且,武将几年一轮防,兵不识将,将不知兵。
为了制约边疆,宋朝极力扩大禁军的编制,结果,军费开支无数而国家的战斗力并没提升。
宋太祖赵匡胤制定了严格的家法,不准重用武将,整个宋朝的皇帝基本都遵守了这一家法,对武将几乎没有充分信任过。无论是杨家将还是岳家军,下场都很惨。所以,整个宋朝,岳飞、辛弃疾、陆游等都是郁郁不得志。空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机会。
此外,宋朝时候,理学兴起,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这与汉唐时期的主流价值观也是格格不入的。
经过两宋几百年统治,再经过元朝异族入侵的压榨,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就残废了。明朝时期,依然采取的是理学的一套。再到清朝,更是处处提防。结果,中国的民族精神就这么被整残废了。
归根溯源,赵匡胤为害不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个不错的问题,我们先看前面。
唐朝为什么给人以一种豪放、洒脱的姿态?其实很明显,当时开元年间长安城中有将近10万外国人常年居住在长安城内。以当时的人口比例来看,这个占比大概在5% 以上,10%以下。这个比例放到今天是很不得了的数字,现在很多人在担心外国人口移居中国会对我们产生什么负面影响。假使现在首都现在有上百万的外国人常年居住,你会觉得是什么样子的呢?
为什么唐帝国会如此开明和豪放呢?因为唐帝国刚刚经历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大分裂的时代,汉民族完全是经历了三百年大混战后,犹如凤凰涅槃重生一般。这一期间民族大融合是趋势,所以唐代的百姓对于外族人士没有什么歧视和另眼相看,这种包容意识甚至还要强于今人。经过了南北朝的痛苦民族大融合之后的隋唐帝国,对于外部是积极的、开放的、自信的、包容的。所以唐帝国可以产生万国来朝、群英荟聚的局面。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一个帝国的高级武将和文官队伍中均有大量外籍人士出现。可以想象这个国家拥有着什么样的风气和精神。
至于我大清,咱们就不需要多少笔墨来渲染它的特点。两个字:自闭!
不仅防外,而且防内!对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言,他是有天然的不自信在骨髓里的。他生怕多数民族会起来反抗它的统治,尤其是他的统治依靠的不是民心,而是血淋淋的刀剑!这样的王朝充分吸取了之前历代王朝的教训,几乎将封建制度完善到极致。可是他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是万马齐喑、愚昧不堪的精神世界。而精神的外在表现就是样貌和言语,就是民族性格和文章笔墨。
再说了,极度贫困下的老百姓那里能有什么精神面貌可言!
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到达中国。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
然而,一登上中国的土地,他们马上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清王朝雇用了许多老百姓来到英使团的船上,为英国人端茶倒水、扫地做饭。英国人注意到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这些普通中国人“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除了村庄周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偶尔有一幢独立的小楼,但是决无一幢像绅士的府第,或者称得上舒适的农舍……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两岸的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乾隆--饥饿的盛世》
上一篇:砂锅粥哪里正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