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认同教师“没有功劳有苦劳”这句话吗?
苦劳,老师,功劳你认同教师“没有功劳有苦劳”这句话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句话凸显了一种消极,懊丧,无奈,缺失自信的心态,实在是下下策。
我们看问题应该从大局出发来对待教育,教育事业的的确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也存有一些问题,各行各业不是都这样吗?
如果您是教师就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多少少地流露出来,这肯定不是一件好事儿:长期以往下去对自己对学生没有什么好处。
教育不是小问题,我想问题一定会解决的,不过就是时间可能长一些,我们要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您好是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认同,请问什么样子才能叫功劳?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我认为每位教师都有功劳,只是功劳大小而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存在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样的观点我不认同。
“没有功劳有苦劳”这样的表述中,透出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尊重不够。充满了官僚高高在上的指指点点、和强势者的包容、原谅。我听到了话外音中的教师是被动而麻木、压抑的。因为,这样的观点把教师视作一个被动工作的机器,没有对教师赋予对个人情感和价值观的主动思考、坚守的信任。也可以说,这样的评论者,一定是不期待教师能够为自己的职责独立负责任的。
我认为,教师的工作,不是功劳便是苦役。这种功劳和苦役的影响不仅是老师的身心健康,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更是有同样影响。
能够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尊重孩子发展规律、以促进孩子终生发展为目标而工作的老师,就是有功劳的优质的老师。
而苦役的教育,是以成人需求为中心的,要么是对孩子的过度控制,要么对孩子需求的冷漠忽略,孩子得不到发展需要的空间、温暖。苦役不仅苦的是儿童,就老师本身的精神世界也是慌乱而压抑的,更不用说职业体验的幸福与成长的充实了。儿童、教师双方,在教育中消耗了生命的原动力。
1、优质教师的努力,与其说是功劳不如说是功德。
首先,优质的教育,对于教师自己的意义,也是积极、正向的。
教师作为最直接的教育主导者,应该期待能够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勇敢实践。这就要求教师有独立的、为儿童终生发展敢于担当的勇气、条件、理念、行动。
因为,能够为自己教育行为独立负责的老师,也一定相信儿童有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自然地驱动他们主动发展,孩子的发展是向着真善美而来的,在这一点孩子们值得深深的信任。
作为教师,顺应孩子内在需求,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为首要责任,那么,他付出的劳动,助力了孩子的成长,尽管辛苦,也是对教师最大的回报。自然教师的努力付出,也是对自己的嘉奖、营养。这样老师的精神气质才能在给孩子的教化中,更挺拔、更充满活力,身心和谐,才能健康幸福。
其次,教师于学生,如土壤与种子。虽然种子生长是天赋,但提供基本的条件,却是成人的本分。
教师的情感、行为,在与孩子相处中,提供给他们精神营养。一个对学生精神成长有滋养的教师,每一天、举手投足之间都在塑造着他的学生的性格。一位深谙儿童发展规律并对儿童终生发展有所担当的老师,必然在与孩子、家长的沟通中,极力为孩子创造相应的条件,以此为目标,精细付出,任劳任怨的老师,就是在塑造孩子的、家庭、民族的未来,这样的劳动与其说是功劳巨大,不如说是功德无量。
因为,童年阶段,是形成的性格特征的关键期,教师给孩子的无条件的爱、对儿童发展规律的尊重,都将给孩子的心理提供最根本的爱护、包涵。就像具有延展性的贵金属,能给孩子对人生的探索,提供更多的包容、可塑性。在无条件的爱中,孩子不因为做错事而担心老师因此不再爱他们。他们始终确信,我虽然做了错事,但是老师是爱我的。这样,孩子才不会因为错误,而变得缩手缩脚,却始终保持着勇敢、充满活力的状态,勇于尝试、探索、继续在错误中成长。,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关于学习,做了著名的饿猫逃出迷笼实验。将一只饥饿的猫放进一个带踏板门栓的迷宫样的笼子里,笼子外面是猫的美食——鱼。开始,猫不停地乱撞,偶然间触动了踏板,门栓笼门打开,获得食物。第二次实验时。饿猫又被困在笼子里,这次它依然没有立刻触动踏板,同样乱撞了一会,但偶然间还是触动开关,打开笼门。但这次比第一次乱撞的次数减少了。经过几次的进出笼门的练习,终于饿猫能出现很少错误动作,马上把笼门打开。桑代克得出,学习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的过程而形成的。儿童的学习也是符合这样的规律的。
孩子在无条件的爱中,可以获得安全感,尊严,在符合他们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中,获得支持、进步,让他们形成“我是有能力的”自我评价、在于伙伴的互动中,能够助人、自助,让他们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自我评价。健康的自尊得以发展。
而尊重孩子心智的发展特点,实施课程,对儿童来说,形成了最宝贵的学习兴趣,求知本身是人类的本能需求,主动学习将助力孩子一生的发展。
2、而苦役的教育,是以老师为中心、不关注孩子的发展的需要,将孩子作为实现成人理想的工具,而不是一个有自己独特需要的人去理解、关爱。
每个孩子都有内在的智慧,引导自己向着美好的一面发展。他们愿意探索、愿意尝试。他们是活泼的、好奇的。
如果成人担心孩子犯错误给自己找麻烦、或者担心孩子受伤而不让孩子尝试,甚至忽略孩子的正常对娱乐、感知的需要,孩子将不再表现出好奇、主动。为了适应成人的要求,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对探索、求知的需要,转而乖顺起来,长久之下,他们的眼睛里不再闪着灵动的光芒,变得麻木、冷漠。
上一篇:豆腐脑卤子一会就稀了咋回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