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要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必要吗?
劳动教育,孩子,自己的为什么要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必要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财富,指具备提升人类生产生活水平的物质和知识,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两大类。物质财富包括金钱、物质资源的使用权,如货币、矿产资源的开采使用权、房产、生产生活工具等等;精神财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动产,如知识产权、对某些事物的可期收益权、适应社会生活的智慧......
智慧、财富都是社会生活实现人际分工协作的基础工具,其本质是为劳动服务的工具,是提升劳动生产分工协作效能的工具。但是,它们也都是人类从日常生产、生活中摸索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是生产劳动实践创造了智慧和财富。世界上其他的物质都存在越使用它们就会越来越少的现象,而智慧和财富则正好相反,它们是您越使用、实践它们就会越来越多,也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劳动中付出的劳动量与得到的智慧和财富回报成正比。
人类历史进化过程中,生活变得越来越富足,人们可支配可使用的物质资源越来越丰富根本就在于人类在劳动生产生活中总结的智慧、财富提升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效能,让原本深埋低下的石油、矿藏成为了生产生活的基础资源,提升了生存空间利用效率......劳动创造了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而且仍将一如既往的为实现人类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服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是幸福生活的根
蜜蜂
百花从中取甜点,四季始复寻芬芳;
御驾清风恋花房,造物弄糖携箩筐。
人们喜爱蜜蜂,因为它能够通过劳动创造甜蜜,人们也时常把热爱劳动的人比作勤劳的小蜜蜂。正所谓“天道酬勤”,动物界的所有生活资源几乎都是按劳分配的,劳动生产出贡献大的分得的劳动成果也就越多。生活中,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到一切生存活动都离不开劳动,比如劳动才能获得可口的食物、劳动才能住上宽敞明亮的家、劳动才能获得更好的社会认同.....
生活就是通过劳动满足自身成长所需的物质和精神资源,个人参与社会分工协作的基础就是劳动。每个人一生中拥有的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时间和劳动能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作过一首儿歌:
人有两件宝
双手和大脑
双手会劳动
大脑会思考
用手不用脑
工作做不好
动脑不动手
本领学不到
用手又用脑
才能有创造
一切创造靠劳动
劳动要用手和脑
生活就是要充分调用个人做具备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就是要用脑力智慧和体力劳动技能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让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文明更充裕。劳动最光荣,劳动是践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基础,是学习成长路上的垫脚石、是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唯一途径,学游泳需要入水池、学驾驶需要上车、学生活就离不开劳动。劳动教育的基础就是在生活中引导孩子的事情自己动手,比如整理自己的房间、书包、玩具,帮助家庭打扫卫生、帮厨;当然,有条件的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更为深入的劳动实践,比如帮助进行食物种植、替家人分担力所能及的工作.....
学习增长劳动智慧
生活包罗万象,学习成长就是通过模仿借鉴逐步掌握更多适应社会生活的技能。技能是个人通过反复实践练习而获得的个人完成生活任务的能力:①技能是熟练完成生产、生活事务的方式或动作方式。《辞海》将技能定义为: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能力。通过反复练习达到迅速、精确、运用自如的技能叫做技巧;《教育词典》把技能定义为:通过学习重复和反省而习得的体能、心能和社会能力,个体对这种能力的提高也许是无止境的;《教育大辞典》的定义:主体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经过练习形成的对待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该观点突出了技能获得的方式是通过活动或动作习得的,对技能的获得方式有较为明确的回答。但忽视了技能与知识的联系,未能提示技能尤其是智慧技能与知识的本质联系。在技能训练方法上,可能导致机械模仿和重复练习。②技能是认知指导行为实践活动的统称。技能是个人在认知指导下通过行为实践完成生产、生活任务,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生产、生活问题,为社会建设做贡献的能力。③技能属于知识运用范畴。技能是对知识的综合性运用、实践,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实践能力活动的统称。技能是将知识经验运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以使知识经验更好的为社会建设服务。
人生实现自由活动有两条腿,学习成长同样有两条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人类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稳、走得远,缺少体力劳动能力的人被认为是“书呆子”、缺乏脑力劳动能力的人被定义为“莽夫”。因此,教导孩子学习成长即需要强化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增强孩子的脑力劳动能力;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对孩子体力劳动能力的培养,要根据孩子生活成长状态与家庭生活实际,将孩子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项目交给孩子,让孩子学习成长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理论上是说的有理,教学大纲也有要求,可现实不容乐观。
一是学校开设课程模糊,劳技课可有可无,有名无实。学校既无劳动基地,也无场地标本操作,每天打扫卫生就是劳动的全部内容,老师也在淡化劳动课的意义,也许宽泛的理解读书、写作业就是劳动,已没了从前的体力劳动表现。
二是家庭已没有了孩子劳动的环境,家长包办了所有家务,加上城镇化建设,大人劳动的场地也变了,不能让孩子感受到劳动的场景,现在的孩子享受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寄生生活,家长也是心甘情愿的做牛做马,完全忽视了劳动的意义。
三是社会变了,什么劳动都有价值衡量,学生义务锻炼的机会变少了,环境变复杂了,安全变复杂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杞人忧天无用,只好顺其自然静观时态变化。
上一篇:马云、马化腾、李彦宏、雷军,这些企业家这次疫情谁的贡献最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