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想做好农业为何如此艰难?
农业,农民,土地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想做好农业为何如此艰难?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逐步减少进口,循序渐进,直至扎死进口。把国内农产品价格调至合理水平,其间可以把用于进口的钱平衡由于农产品猛然抬高而影响困难群体的生活。让真正的农民,一线耕种的农民收入与国内工薪、公务员工资相匹配或略高。同时因地制宜,实行收储差异化政策,国家进行区别化补贴和价格差,其中不平衡部分财政负担(等同于扶农、助农、发展农业的战略安排的年预算)。对机械化区域和丘林非机械化区域合理规化农产品布局,既考虑国内供需平衡,又考虑结合环境和当地农民自身优势,采取宏观调控,既计划也市场,统筹兼顾,精心设计。让农民手中的合格农产品好销和即时销,而且稳步增收与GDP增幅和其它消费增幅相匹配。
总之,只要用心,只要真的想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躬下身来,真调查真研究,就没有解决不好的,关键在真行动,真落实,真想好,一个“真”字贯穿其中,何愁“农业梦、农村梦、农民梦”不早日实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近5.77亿的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1.5%)。尤其是农业作为国家的第一产业,而解决人们吃饭的问题,则是“吃穿住行”的第一要素。由此可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之地位。
那么,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哪里?如何提高现代农业的经济产能?毛主席早在60年前(即:1959年)就十分明确的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一著名的英明论断,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即:四个现代化)。
然而,六十年过去了,改革开放也已经整四十年,可以说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还没有真正实现(尤其是距现代大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目标还相差甚远),而且目前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还很落后,多数农村还没有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或只是解决了温饱的问题)。之所以中国的农业发展如此艰难,本人认为:其根本问题和原因就是传统小农经济的旧观念,阻碍了现代化大农业的进步与发展。
然而,如何改变和解决这一问题?如何发展现代大农业经济?本人认为:必须改变目前僵化的个人土地承包形式的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提倡和鼓励农民实行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形式,建立联合或合作形式的新型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体系。但这并不完全等同于毛泽东时代的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其实质性的区别是:农民以自愿形式以土地入股,实行股份制模式的统筹经营和统一管理,对外可以称为“农业生产股份合作社(或公司)”。其最大的好处就在于:一是人人都是股东,可充分体现和发挥集体智慧与集体能量;二是自主经营,可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有利于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多样化和农产品的深加工;三是有利于大面积推广农业机械化,国家可予以最大限度的政策扶持;四是有利于农村集体致富,同时也利于国家对农村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和最大限度的杜绝在扶贫工作中的腐败现象。
总之,本人认为:只有彻底改变落后或传统的小农经济观念,走集约式的合作化、机械化和共同富裕的大农业道路,中国的农业经济产业才能有划时代的大发展。所以,这才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时,这也正是毛主席和周总理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对中国农业现代化所描绘出的美好前景与蓝图!
(作者:周明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系咯系咯,为何如此艰难?有请高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是农民大国不是农业大国,有限的土地解决了九亿农民的就业和十四亿人的口粮,随着生活成本的提高,种地已不能解决农民在医疗,教育,住房,孑女婚嫁等生存需求,所以出现了荒废土地外出打工,以解决生存之需的情景,这样下去会对国家粮食安全形成威胁,三农问题的加力粮食补贴杯水车新于事无补,无法解决农民目前生存所需,农业何处去?中国农业的目前课题。
北方,平原地区机械耕作可行,南方山区和丘林地区不利机械耕作,必须人工操作,关健在农业无利和微利使他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问题就那么简单,种他也有利可图,但这可能是国家政策层面才能解决的事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的看法是农业投入还是底,各地都有城乡建设局吧?可是几十年了乡村建设什么了?水利工程还是七、八十年代的,还是靠天吃饭。
上一篇:很想用草灰泥腌制咸鸭蛋,但不会,有没有朋友给介绍具体方法?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