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解读雨果《巴黎圣母院》?
巴黎,雨果,圣母院如何解读雨果《巴黎圣母院》?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关于“浪漫主义”
具有巨大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以其紧张非凡的故事情节、色彩浓烈的对中世纪社会背景的描绘和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而成为浪漫主义小说的著名代表作。
情节曲折离奇,运用了夸张、怪诞、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伽西莫多只身一人在圣母院抵挡千军万马,爱斯梅拉达的传奇身世及临刑前母女相见又永别,男女尸骨紧紧拥抱又灰飞烟灭等都显示出作者奇特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浪漫主义运动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启蒙运动在政治上为法国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在文艺上也为欧洲各国浪漫主义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但是,法国革命胜利后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却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恩格斯)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正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法国革命的后果以及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普遍感到失望的一种反映。
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兴起,也同这一时期流行的德国古典哲学(包括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具有密切的联系。德国古典哲学本身就是哲学领域里的浪漫主义运动,它奠定了文艺领域里的浪漫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的基调是唯心主义,它夸大主观的作用,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或者把客观精神提到派生物质世界的地位,强调人是自在自为的、绝对的、自由的。这些哲学观点反映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与日益发展的自由竞争相适应的个性解放、个人自由的要求。它一方面提高了人的尊严感,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促进了对美、崇高、悲剧、创作自由、天才等美学范畴的重视和研究,对浪漫主义文学起了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宣扬宗教和神秘主义,把“自我”提到高于一切的地位,对浪漫主义文学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同时在欧洲各国启蒙运动中传播甚广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使一些浪漫主义作家揭露私有制的罪恶,同情劳苦大众,幻想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的自由平等社会。这对浪漫主义运动也起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座古老的教堂,一个悲惨的故事,一种人生的感悟,一次心灵的洗礼,这就是《巴黎圣母院》。
还记得第一次阅读它的时候是在高中,那时读完后只记住了卡西莫多这个人物。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再次翻阅品读时,对这个人物便有了更深的感悟。我想,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能够铸就人物的灵魂。无论是在以前还是现在,只要看《巴黎圣母院》,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卡西莫多。
卡西莫多,一个又驼、又瞎、又跛、又聋的丑八怪,在漫长的时间里,他的世界只有克洛德与大钟。在遇到爱斯美拉达之后,他拥有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幻想。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能得到幸福,他选择了为爱放手,为爱成全。在面临亲情和爱情的选择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维护正义。虽然他的外表丑陋,但却拥有着一颗纯洁美丽的心灵,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他的形象愈发的真实,丰满,进而令人深刻。
有人说:“一个独眼人和完全的瞎子比起来缺点更严重,因为他知道自己缺什么。”确实如此,所以,卡西莫多会因为爱斯美拉达的美丽而感到深深的遗憾和自卑。他以不掺一丝杂质的爱守护着爱斯美拉达,试图使她远离一切伤害。最终卡西莫多被撞的头破血流,拥抱着爱斯美拉达冰冷的尸体走向另一个世界。卡西莫多的爱,不以占有为目的,不以内心的私欲放纵自己,他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反映十五世纪法国封建统治的黑暗的浪漫主义色彩长篇巨著,它所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更是想要通过宗教生活牺牲品深刻揭露被教会控制下的中世纪宗教文化,教育对人性的束缚,揭示其不人道的一面。同时也想通过外表丑陋但内心却无比善良的卡西莫多来歌颂下层劳动人民的友爱,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我觉得这部小说最经典的点是将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毁灭而来昭示悲剧所带给读者最深沉的刺痛。
《巴黎圣母院》,曾经有人评价说这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美丽与丑陋,纯洁与肮脏的较量,是一副光怪陆离又鲜血淋淋的爱情悲剧。但我觉得对于卡西莫多来说,爱情,仍是美好的,即使最后留下的仅仅是一缕尘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国文学家茅盾曾经就撰文指出在雨果的作品中,他认为我们中国的一般读者看见了作者所拥护所歌颂的正是他们所拥护与歌颂的,看见了作者所反对所诅咒的,也正是他们所要反对、憎恨与诅咒的。
由此可见雨果的作品一开始主要是以其强烈的反封建反宗教立场为我国读者所接受和认同的。
柳鸣九还主编过的《法国文学史》
认为《巴黎圣母院》是“善良的无辜者在专制制度下遭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小说的矛头直指封建教会和专制的国家机器,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封建时代的再批判,也是雨果自己对青年时期保王态度的一次总清算。它体现了三十年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的最高水平。”在表达反封建的同时,雨果还在小说中注入了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王亦农在《伟大和真实的统一——浅谈<巴黎圣母院>的思想与艺术》中认为雨果是“从人性论出发,通过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相互关系的探求,来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其反封建主题是“十分丰富和深邃的”。“但在经历一场残酷的搏斗之后,美丑善恶同归于尽,宿命论的思想倾向在这里也是显而易见的。”闻家驷先生指出的这一“宿命”主题也是雨果本人所认同的,他在《海上劳工》的序言中曾明确提出,《巴黎圣母院》是为控诉宗教的宿命而作。“宿命”亦成为后来很多评论文章展开论述的基础。
上一篇:上海市小区停车费有标准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