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解读雨果《巴黎圣母院》?
巴黎,雨果,圣母院如何解读雨果《巴黎圣母院》?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迫害爱斯梅拉达的,首先是教会的当权人物——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他因自己罪恶的欲念得不到满足,便疯狂地陷害这个无辜的少女;
其次是宗教法庭,他们以偏见迷信为依据,严刑逼供,制造冤案;还有贵族公子弗比斯,从精神上摧残、打击了这颗纯洁的灵魂;
最后封建专制制度的最高体现者——国王——则亲自下令“绞死女巫”,并残酷镇压了企图救助爱斯梅拉达的人民群众。
小说人物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始终围绕着三个主要人物展开:波希米亚女郎爱斯梅拉达、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和敲钟人伽西莫多。
善良美丽的少女爱斯梅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靠街头卖艺为生。她天真纯洁,富于同情心,乐于救助人。因为不忍心看见一个无辜者被处死,她接受诗人甘果瓦做自己名义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性命;
看见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笞刑,因口渴而呼号时,只有她对这个丑怪的敲钟人表示怜悯,把水送到他的唇边。这样一个心地高贵的女孩,竟被教会、法庭诬蔑为“女巫”、“杀人犯”,并被判处绞刑。作者将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
克洛德副主教道貌岸然,表面上德行高超,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
他自私、阴险,为满足自己的欲念不择手段:他指使伽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他得不到爱斯梅拉达的爱情便想将她置于死地。他愈是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人们的欢乐,便愈是仇恨世人,仇恨一切。他煽动宗教狂热,制造迷信,散布对波希米亚人的偏见,伙同王家检察官残害人民。
这个人物是宗教伪善和教会恶势力的代表。然而作者刻画这个人物时,既把他看做罪人,又把他写成中世纪禁欲主义的牺牲品。作者企图说明,一个卑劣的灵魂如何因受反人性的宗教戒律的束缚而变得更加邪恶。
伽西莫多的形象和克洛德副主教恰恰相反,他外表丑陋,内心崇高。
他也爱慕爱斯梅拉达,但完全不同于副主教那种邪恶的占有欲,也不同于花花公子弗比斯的逢场作戏。
他对爱斯梅拉达怀着一种混合着感激、同情和尊重的柔情,一种无私的、永恒的、高贵质朴的爱。
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从小就受世人的歧视与欺凌。克洛德收养了他,像使唤奴隶一样役使他。
在爱斯梅拉达那里,他第一次体验到了人心的温暖,这个外表粗俗野蛮的怪人,从此便将自己的全部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梅拉达身上,他可以毫不犹豫地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
美丑对照
作为浪漫派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巴黎圣母院》处处体现了雨果所倡导的“美丑对照”原则。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作家认为,自然万物并不是非美即丑,而是处在一种复合状态之中,“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与共”。
这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读者的全部思想感情,也许这正是浪漫派小说的魅力所在。
环境与人物事件的对比,在第三卷的“圣母院”和“巴黎鸟瞰”中,作者描绘了巴黎城市和圣母院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这与人民阴暗不幸的生活构成鲜明对比,这样更突出暴露了封建暴政的黑暗。
正面与反面人物的对比: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是善良,真诚和美好的人性的代表;克罗德、弗比斯则是自私、冷酷和丑恶的人性的代表,善与恶十分鲜明地分别体现在这两组人物身上,产生强烈的对照。
还有正面与正面,反面与反面人物之间的对比以及人物自身对比,比如伽西莫多外貌与心灵的对比等。同时小说中的四个主人翁围绕对爱斯梅拉达的爱情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伽西莫多表现了崇高的献身精神,克罗德渴望的是肉体的占有,弗比斯逢场作戏,甘果瓦徒有诗人的狂热,而无恋人的真情。对比原则的运用使得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显得更奇特,主题更鲜明突出。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以极大的同情描写了巴黎最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群。他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但在他们的“社会”里,却可以找到上层社会所罕见的互助友爱、正直勇敢和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与路易十一所统治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这些“粗野”、“卑贱”的人们中,爱斯梅拉达受到爱护、尊重;而在那个有“教养”的“文明”社会中,她却受到惨无人道的凌辱、迫害。
小说中巴黎流浪人为救出爱斯梅拉达而攻打圣母院的场面,写得慷慨悲壮、惊心动魄,显然在一定程度上熔入了七月革命中巴黎人民显示的英勇精神和巴黎人民捣毁圣日耳曼教堂和巴黎大主教府的事件。小说写到这里,还通过书中人物之口预言人民将起来捣毁巴士底狱,暗示了一七八九年大革命的爆发。
作家评价
时光埋葬了小丘和山岗,但却淹没不了高峰。遗忘的大海吞噬了多少十九世纪的作品;但在这片忘海之上,雨果群岛却傲然耸起他那一座座高高的、千姿百态的顶峰。
维克多·雨果是一个代表,大家都转向他要求口号。他的王权从未像当时那样合理,那样自然,得到那样热烈的承认,得到反抗的无力那样的肯定。当人们想到法国诗歌在他出现之前的面貌,他的到来给法国诗歌带来的革新的时候,当人们想到他若不来法国诗歌该是多么卑微,多么神秘而深刻的感情会埋在心头,多少在他帮助下产生的才智之士,多少因为他而闪光的人将会默默无闻的时候,人们就不能不把他看作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负有天命的英才,他在文学上,如同其他英才在道德上和在政治上一样,普渡众生。
作品评价
无论是克洛德,还是伽西莫多,他们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人,他们内心的分裂、冲突,反映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神权与人权、愚昧与求知(即使在伽西莫多那样混沌的心灵中,理性的光芒仍然不时外露,他那声“圣堂避难”的呐喊绝不说明他是一个白痴!)之间,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与挣扎着的脆弱个人之间的分裂、冲突。而这种反映,是通过曲折复杂的方式,交织着众多纠葛,历经反复跌宕的。——唯其如此,雨果这位巨匠才把这场悲剧刻画得深刻感人,按照某些评论家的说法,甚至“恐怖气氛渲染得极为出色”。
《巴黎圣母院》正如作者所预言的那样,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作。这部小说讲述的一个个故事,描绘的一个个人物都是那么独特,具有十五世纪巴黎风俗的鲜明色彩。书中的一切可以用“奇异”两个字来概括。选举丑大王的狂欢节,奇迹宫丐帮的夜生活,落魄诗人格兰古瓦的摔罐成亲,聋子法官开庭制造冤案,敲钟人飞身救美女,行刑场上母女重逢又死别,伽西莫多的复仇和成亲,这些场面虽然不像丐帮攻打圣母院那样壮观,但是同样奇异,有的同样惊心动魄,甚至催人泪下。书中的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人见人爱的纯真美丽的姑娘爱丝美拉达、三分像人七分像鬼而心地善良的伽西莫多、人面兽心阴险毒辣的宗教鹰犬弗罗洛……·他们的身世和经历都是奇异的,但是又像史诗中的人物,比真人实事更鲜明,具有令人信服的一种魔力。
上一篇:上海市小区停车费有标准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