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原生家庭的伤害,长大后,心理的后遗症有什么?
家庭,父母,自己的原生家庭的伤害,长大后,心理的后遗症有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果从小在严重的缺爱、家庭负面影响极端的环境中成长,产生的是不可逆的心理创伤,应激反应造成大脑前额叶的真实创伤,这种情况就不仅会被灰色记忆伴随一生;很容易在成年后重复这些行为,比如家庭中有人酗酒、家暴,这样的小孩长大以后就有更大概率会出现这些行为,或者更容易被这样的人吸引进入恋爱关系,就容易爱上渣男渣女,或者有一些受虐倾向。
轻微一些的影响也是在生活中、人际交往中的方方面面都表现得更加敏感、悲观消极,影响到形成正常健康的人际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普通人习以为常的社交和人际上的小事,却可能是他们永远学不会做不好的。
长大成人以后,在社会链接中就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1、亲密关系
容易爱上一个类型的渣男/渣女,对于某种类型的人,总会被吸引,这个类型往往是和父母相似、或者相反的性格,这样的人会唤醒潜意识的记忆和体验,这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这都是大脑潜意识里关于童年的某些点折射出来的,往往会认为这就是爱和吸引,所以总会选择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即使有些特征在别人看来是很明显的缺点。 因为内心深处童年某部分情感链接的缺失,成长以后就会希望寻找满足那些东西,于是在亲密关系中,往往吸引他们的人,都是有着一些明显缺点和性格缺陷的,会一次次和同一个而类型的人在一起,会因为对方不回消息抓狂、因为一点冷落就变得焦虑不安、不停质问,会努力表现好、拼命付出,或者在有矛盾冲突时无底线退让妥协,委曲求全,甚至在一些情感虐待和暴力当中痛苦却依然留恋无法离开。这些都是童年经历的挫折、冲突的重现,总是希望能够接着改变对面这个人,得到完全的爱,就像小时候希望得到爸妈的爱一样,这样的感情也往往不得善终、不被珍惜。
2、社交关系
在和别人交往时,缺爱的人更容易对于别人的一点点给予表示出过度示好;凡事往坏处想,习惯性的消极解释风格,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总担心自己在公共场合表现不好,过度自我意识,在面对心仪的对象说不出一句话,在梦寐以求的工作面试时支支吾吾。任何情况下都在自责,把负面的不好的事物都归于自己身上,默认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总觉得需要付出更多去讨好别人,无法在社交中建立起健康的人际链接。 往往形成一些不健康的人格:依赖型人格、强迫型人格、回避型人格、讨好型人格、冲动型人格、边缘型人格等,甚至焦虑症、抑郁症
如何改善
从实际角度来说,这种影响无法通过自己完全改变,但是也有很多方法可降低负面影响,同时这些创伤带来的也不完全是负面的,研究证明了每个人都有自愈能力,而且能从逆境习得特殊的优势,不一样的经历也塑造了特殊的你,以及一些与众不同的长处,那些经历过的挫折点、痛楚感,会给你更深刻、敏锐的能力,对于复杂的环境和关系的适应能力也更强,这就是负面经历带给你的附加礼物,你会比那些没有相同经历的人显得更特殊一些。
1、正视自己以及自己的原生家庭,父母只能在他们的认知和能力范围内去照顾你,对于无知无意识、以及一些无法控制的因素也不是他们所希望的,过分苛责家庭和父母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苛责,痛苦的还是你自己。
2、接受现状,过去无法追溯,在无法强求的时候要学会面对现实,造成的创伤也是不可逆的,心疼自己和感到委屈的时候,学者自己爱自己多一些。
3、重塑依恋关系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有的人会通过离开原生家庭,离开原来的圈子,换一个城市生活,或者建立自己的社会链接,挑选自己喜欢的朋友建立友谊,选择人格健康的伴侣建立自己的家庭等等。
4、客观看待,你要知道,过去的经历已经过去,而且是你生命中短短的一部分,你接下去要走的路更长,你的过去不能改变,可你的未来是你自己选择和塑造的,你即使站在一片废墟上,也能建立起自己的明亮温暖的房子,里面有真正爱你和你喜欢的人。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造成爱的缺失,影响人格形成。表现为自卑、逆反、偏执、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是完美的,从这个角度讲,每一个人都有某种程度的创伤。原生家庭所造成的伤害,比较严重且广为人知的包括身体虐待、性虐待等,但比较隐晦、容易被人忽视且普遍存在的一种个人认为可能是忽视。
不管是哪一种,原生家庭所受创伤带来的长期危害后果主要有:
一、PTSD(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第四版DSM-5出版的时候,曾经有很多美国精神疾病专家建议加入“发展性创伤障碍”的独立诊断标准,但没有成功。个体在以后的生活中,一遇到和自己原先所受创伤类似的声音、气味、图像等的时候,当年所受创伤的记忆会侵入性的再现。
二、易激惹。情绪不稳定,遇到一些小事的时候,会触发和所处情境极不相称的情绪爆发,每一次发作完后都非常后悔,但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境时,又会如此,周而复始,给自己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造成巨大的伤害而又无能为力
三、亲密关系受损,或是无法维持长久而深刻的亲密关系。这类人往往会形成逃避型、矛盾型或是紊乱型的依恋关系。
四、被诅咒式的代际循环。受虐的对象往往容易成为施虐的人。父母的依恋类型可以很大程度上预测孩子的依恋类型,其准确率至少在70%以上,也就是父母是怎样的依恋类型,孩子和他们自己的子女也有70%以上是一样的依恋类型,这种代际传递会像传家宝一样,一代代的传递下去,直到某一天一个人认识到了自己所面临的困境并做出改变,才能阻断这种传递。
以上是从大的一些方面所概括出的后果。个体具有差异性:遗传基因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所遇到的人生重要事件不同、心理复原力不同、对于自己内在心理状态的觉察不同,由于这些不同,原生家庭的伤害在每个不同的个体身上的表现也不同,需要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详细的评估。
上一篇:孝感到佳木斯能在天津转车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