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原生家庭的伤害,长大后,心理的后遗症有什么?
家庭,父母,自己的原生家庭的伤害,长大后,心理的后遗症有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可以确认的就是原生家庭,一定会对小孩子造成影响。
就像问题描述的一样,如果这个孩子将来长大的情况下,他可能会和自己的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呢,同时他又会在经济方面去支援自己的母亲。
如果非要说他和自己父母的关系,怎么样子的话,那么其实原生家庭会对他造成一定量的影响,就是让他不会与自己的父母那么亲近。
最后就是父亲所做的一些事情,在他幼小的心灵里面,其实就会形成一个最基本的判断,他觉得这样子是错的,那么在他心里面就会下到一个定论,这样做是可以的,或者是这样做绝对不行,都会给孩子形成一个先天性的决定论,以及抛弃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提到的这几个方面,都有可能造成伤害的。
在孩子面前歇斯底里争吵,很有可能会让孩子造成安全感丧失。这个世界有属于我的避风港么?同时会很容易让孩子把问题归因到自己身上,得出来一个自己可能深信不疑的结论,都是因为我,父母才吵架的。我要尽可能做的好,来解决这个争吵的问题。
父亲的多次出轨,可能也会让孩子丧失对忠诚的信念,对感情充满怀疑。同时形成一些比较不容易觉察的信念,例如亲密关系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会去学习和模仿。那在自己的亲密关系就造成一些麻烦了。
母亲的忍让,会让孩子搞不清边界在哪里。什么时候需要捍卫自己的权益,什么时候需要退让。这是一个弹性的选择。
父亲的指责,可能会塑造一个非常糟糕的沟通方式。好像达到我的目的就是用这种大声,很强势,很怨恨的方式来表达。但其实还有很多方式。可惜就都听不到,或者不清楚了。
题主已经看到这些问题了,其实这是很棒的一点。可以用以上任何一个点作为切入角度。然后开始属于自己的疗愈和沟通方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好,很心疼你说的那些小时候的经历。
原生家庭这个词近几年逐渐被大家认识,我们每个人都带着来自原生家庭的“印痕”,就像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震撼的开篇语说的一样:“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不同的原生家庭和不同先天特质的孩子,最后可能会产生的心理困扰/问题也会不一样,这里针对你在题目中说的“父母感情不合,经常争吵;父亲出轨,母亲忍让;父亲偏心、指责”这些尝试做一些回答,仅供参考。
可能产生的心理后遗症有:
1.时常陷入自我怀疑/自卑
父母如果对孩子过多的苛责,可能会让孩子不能建立起足够自信的自我。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我们最重要的养育照顾者。父母如何回应我们、如何鼓励肯定我们,我们就会成为怎样的自己——因为,孩子都是在父母眼里看到的自己。
如果父母经常性的指责,孩子就无法相信自己。而且孩子很容易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而行动,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孩子无法完成自我的建立,而没有一个经过自我探索的孩子在踏入社会之后也很容易迷失,没有目标,或者过度自我厌恶。Ta的脑海中可能一直会浮现出一个苛责的声音,这个声音就是来自内化的父母。
2. 对亲密关系的不信任
题目中说到父亲出轨,母亲忍让。如果孩子是女儿,可能会出现对异性的不信任,很难走入一段亲密关系;如果孩子是儿子,可能会对父亲愤怒,对母亲认同和愧疚,在精神分析的俄狄浦斯情结中,比较难建立对自己男性身份的认同和建立起对成功的健康追求。
也有可能因为过度缺爱,让自己在错误的人身上反复受到伤害。比如大家经常疑惑为什么会有女生总是离不开一个渣男,通常都是因为这是她熟悉的关系模式,这样糟糕的模式经验就来自父母。
3. 代际创伤在下一代身上重演
原生家庭中的问题通常来自父母的不会“爱”,但父母的不会“爱”也通常来自他们父母的不会“爱”。这种不会“爱”的关系模式很容易传递给下一代。
这也是为什么有一句话就是“我们终于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模样”。
那么,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呢?
1. 和自己内心的小孩和解
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但成年后我们就可以重新做回自己,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面对父母无力保护自己,但成年后我们是可以成长到足够强大去重新认识原生家庭。重新认识原生家庭,也是重新认识自己的一个过程。如果暂时无法做到和原生家庭和解,也不必苛责自己,先完成自我的成长,积蓄力量,人生是场马拉松。
2. 和原生家庭建立起健康的边界
在心理咨询中有个概念叫自我分化,讲的就是一个健康人格的人需要完成脱离原生家庭并保持独立的过程。这个独立并不是说冷漠、和原生家庭再无来往,而是懂得建立自己的边界。比如我们常说的“愚孝”“扶弟魔”,通常就是把自我和原生家庭捆绑在一起的人,这种价值观在上一代很常见,也并不需要多做批判。但如果这样的关系会让你痛苦,那么建立边界的过程是一个必须的过程。
在心理学中没有“叛逆”这个概念,这种反抗反而是一个健康的人格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
这是一条艰辛的路,祝好!
上一篇:孝感到佳木斯能在天津转车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