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5月6日,教育部决定将招收40多万毕业生补充当老师,你怎么看?
教师,老师,教师队伍5月6日,教育部决定将招收40多万毕业生补充当老师,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应该鼓励这样积极的政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特岗教师’计划将增加招募规模5000人,今年招募规模将达到10.5万。将招收40多万毕业生补充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队伍,采取‘先上岗、再考证’的措施,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配备。”
从官方的角度来讲,推出这个措施是因为疫情等几个方面的叠加因素造成的。
但职前菌认为,疫情造成的国内就业压力大仅仅只是一个导火索,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我国的基础义务教师阶段的教师工资待遇偏低,从历年的就业情况来看,都不能很好的吸引毕业生加入。
其次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和幼儿园缺少大量的上课教师,基础教育师资力量远远满足不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但是从就业的角度看,有了岗位是第一步,怎么稳定招聘进来的这40万或者说整个教师队伍才是需要更多考虑的点。
从这个岗位自身来看,还是存在着一些短板的:
1、教师工资待遇偏低,如果2020年再不切实落实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招收进来的毕业生也有可能出现集体辞职的现象。
2、偏远乡村学校环境艰苦,学生生源素质不高,学校管理混乱,职业幸福感获得差。
3、以“先上岗,后补证”做法招聘教师的好处就是可以放宽条件,可以招到很多符合条件的教师,但是也有很多毕业生在工作中也没时间和精力考上教师资格证书而被迫离开。
因此,要想留住以“先上车,再补票”的方式招聘进来的40多万大学毕业生还需要一些配套政策支持。比如切实落实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取消职称评定按照工龄和教龄提工资,取消工资待遇与职称等级挂钩的制度等等。
我是应届生求职网,是你求职路上的明灯,更多求职问题欢迎关注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您好,华图教师为您解答。
为全力做好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对冲疫情影响,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青团中央等6部门和单位共同实施 “百日冲刺”行动。从5月份到8月中旬,重点组织开展十大专项行动。
其中有一项就是:“特岗教师”计划将增加招募规模5000人,今年招募规模将达到10.5万。适当扩大“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项目实施规模。将招收40多万毕业生补充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队伍,采取“先上岗、再考证”的举措,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配备。
图图认为,对毕业生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他们将会拥有更多的考编、入编机会,而且现在的“先上岗再考证”政策,有很多还没有考到教师资格证的毕业生也不用再担心没有资格证而无法报名教师招聘考试,因此,毕业生要珍惜自己的毕业生身份,今年政策向毕业生倾斜,相信毕业生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对社会人员而言,有很多小伙伴表示社会人员仿佛被抛弃了,希望政策往往届生和社会人员倾斜点,由此可见,今年社会人员考编方面可能会更难了,但是图图认为也不需要过多的担心,因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上半年其实也发布了很多社招公告,往届生、社会人员能报的岗位也还是很多的,因此就需要大家多关注当地教师招聘公告,有合适的岗位就报名参加,才能更容易上岸。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高考,从固定制走向自选制》
郝峰涛(2019.9.10)
教育的功利性和应试性,促使高考变成了新式科举,我们必须对教育进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发展,还是优科(优势)发展?
纵观历史,横观社会,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领域的优科专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孩子各有未知的兴趣和天赋,是自然分化和社会分化的必然,就会选择“优势中心发展模式”,即以某一方面为核心,带动相关或相近方面的学习,而强制性全科发展是以大量的知识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趋势”,最后连兴趣和天赋一块埋葬。
二,学习是“从外到内”的灌输,还是“由内到外”的觉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进行“从外到内”的填鸭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谁能理解孩子“由内到外”觉醒的渴望呢?学习的本质是:三分知识,七分非知识;三分看的见,七分看不见;三分学习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导,七分靠自我觉醒。学习的原力在于自然和社会变化的引导,而教育只是一种辅助孩子成长的手段。过度的知识教育就是“拔苗助长”,反而会延迟、扼杀孩子“由内到外”的觉醒。
三,教育是因材施教,还是无差别包容?
“因材施教”只是强势灌输的幌子,毕竟我们连自己有什么才能都不清楚,岂能妄议孩子有什么才能呢?唯有以包容的态度让孩子在“自然世界、社会人文和无差别学科”中无差别学习,以宽容之态让学孩子培养兴趣、寻找方向和建构高度。
四,高考是“指挥棒”,能否从固定制走向自选制?
高考要打破固定的“语数外+文理科”,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发展,以自身优势学科为中心进行知识建构,可在高考科目“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体、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选四科进行计分选拔,其余参试科目分数作为参考。如:甲生自选“生数理英”四科计分,乙生自选“生化数史”四科计分,可同时报考清华生物的相关专业,择优录取。自选制既可维护高考公平,也可保护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样性和差异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