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哪些前面很平淡,后面却一鸣惊人的诗句?
一句,两句,诗歌有哪些前面很平淡,后面却一鸣惊人的诗句?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好,我是想要和你一起学习的阿云!
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如先想一想,为什么有些诗歌前面平淡,后面却一鸣惊人?
在搜索引擎里搜索这个问题,我们会看到许多人罗列一大篇的诗歌诗句。且不论他们所罗列的究竟是不是“前面很平淡”,但是为什么没有人仔细想一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呢?
下面,我就自己的理解,为你稍作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01
平淡之下,方显奇丽
第一种是最好的情况,也是古典诗歌当中常见的情况。
在诗歌前半部分进行铺叙,或写生活琐碎,或写事情发展;然后在诗歌末尾进行议论或者情感升华。由于有了前半部分的渲染烘托,结尾处就显得格外奇丽,令人惊叹。
这一类诗歌我想举的例子是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
《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初读这首诗时,我一直觉得它前半部分写得十分平淡,没有半点出奇之处。但是读到诗歌的后半部分却蓦然被这首诗的光芒晃得睁不开眼睛。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里面评价这首诗说:
用成语妙如己出,前二句古调,后二句谐,拗体正格。
这个评价主要是从格律的角度来谈这首诗的,说它前两句是“古调”。古调是什么呢?大概就是像古体诗一样,并不拘束于平仄押韵。而后两句却又恰合平仄韵律,读起来十分顺畅,字音错落有致。假如我们整理一下它的平仄,该诗是如下这般: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其韵律的变化,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它前两句读起来平平无奇,而后两句却音律和谐,十分奇丽。
但除此以外,这首诗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即我前面我所提到的铺陈之后的升华。
清代王晓堂在《嵎阳诗话》里说:
作诗用字,切忌相犯,亦有犯而能巧者。如“一胡芦酒一篇诗”,殊觉为赘。太白诗“一杯一杯复一杯”,反不觉相犯。夫太白先有意立,故七字六犯,而语势益健,读之不觉其长。如“一胡芦”句,方叠用一字,便形萎弱。此中工拙,细心人自能体会,不可以言传也。
这一段话就是对于前两句的阐释,大意是说:
像李白这样一句七个字有六个字都不按规矩来的很难有出巧的人,比如什么“一葫芦酒一篇诗”就觉得气势靡颓。但是李白不一样,他在前句写了两个人喝酒,喝酒喝到兴头上,一杯不够还要一杯,如此“一杯一杯复一杯”反而觉得语气更加强烈。
尽管这两句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喝酒的肆意,但我们读起来仍觉得有些拗口。不过到了后两句完全就是画风一转,奇崛突显的感觉了。清代刘宏煦《唐诗真趣编》里说:
“我醉欲眠卿且去”固是醉中语,亦是幽人对幽人,天真烂漫,全忘却形迹周旋耳。幽意正浓,幽兴颇高,今日之饮,觉耳中不闻雅调,空负知音,大是憾事,君善琴,明日肯为我抱来一弹,才是有意于我。两个幽人何等缠绵亲切!刘仲肩曰:坦率之至,太古遗民。
“我醉欲眠卿且去”这句诗用的陶渊明的典故,翻译过来就是:我喝醉了,要睡觉,你要走的话就先走吧。紧接着,后面又跟上一句:如果还有意的话,明天抱琴来弹吧!
这两句才是在前面的基础上真正的突显了饮酒的二人皆是“幽人”的句子。坦率随性,不拘一格,天真烂漫,情真意切。
总而言之,李白的这首诗正是在前句的铺垫之下后面紧跟神笔。这种忽来之神他用的极妙,不仅在诗情上下了功夫,更在音律上做了对比。
而这也正是许多前面平淡,后面奇丽的诗歌常用伎俩,毕竟鲜花总要绿叶来衬托。
02
诗歌里的“欧·亨利式结尾”
除了上述这种情景,还有一类则和小说有点相似,比如我们常常爱谈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结尾。
这样的笔法我常常在一些咏古或者讽刺诗里见到。诗歌前半部分描写一些正常的事情,语气平淡,好像事不关己似的,但后半部分却突然话锋一转,流露出辛辣的嘲讽意味或者浓浓的不认可。
但这一类诗说前面平淡,并非说前面写的不好,而是语气上的平淡叙述,比如我们看下面举的例子:
《焚书坑》
唐·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前半部分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乍一看他好像还有点肯定秦始皇似的。但后半部分紧接着描写秦始皇焚书坑儒又怎么样,才刚刚死山东就乱了。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起兵造反的刘邦项羽根本就不读书呀。
如此一来,辛辣的讽刺意味便立刻凸显出来。直到如今,谈起这首诗,我第一个反应仍旧是最后一句。恰如《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里记载:
周敬曰:讽刺议论,字字可泣鬼神,纲目史断,当退三舍。周珽曰:起句便有擒王之勇。后推其心,不过以读节之儒口议心非,必尽去其书而天下无乱矣;岂知坑灰尚温而山东已乱,灭秦者又是刘、项不读书之人哉!嗟萨……乱不生于读书之辈,乃兆于焚书之时。
与之相似的诗歌还有很多,我再列举一两首诗:
《官仓鼠》
唐·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叠题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03
有句无篇空遗憾
第三类是较为糟糕的,因为这一类实际上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败笔。
比如说,前面写得和后面完全不搭,结果导致后面几句十分醒目,而前面却平淡无奇。当然,这种情况也有可能反过来,产生头重脚轻的效果。
但不管怎么说,这种情况无论是无意还是有意,都会导致诗歌在一定程度上的割裂,产生一种“有句无篇”的遗憾之感。
比如魏晋南北朝时候的谢灵运,诗歌里面的山水景色自然是很好,但是非要加上一个玄言的结尾,来阐明许多并无用处的大道理,因此不免给人以乏味之感。
当然,由于本篇回答篇幅已经较长,这种情况的诗歌又较少,所以我就不展开来讲了。
总结
总而言之,前面平淡却后面一鸣惊人的诗歌的出现当然不是巧合,这里面既有诗人的刻意求之,也有诗人的功夫不到,因此我们还须辨证地看待。当然,上述几种有时可能是交叠出现,而非单一的。
我的回答也不过是一己之见,希望对你有帮助!也期待你和我继续交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