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哪些前面很平淡,后面却一鸣惊人的诗句?
一句,两句,诗歌有哪些前面很平淡,后面却一鸣惊人的诗句?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有哪些前面很平淡,后面却一鸣惊人的诗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问题:有哪些前面很平淡,后面却一鸣惊人的诗句?
大家好,我是爱学习的雁知,我来回答。
今天我来说说苏轼的一首词:
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代: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首词是一首送别词,诗人和好友多年未见,见面不久,好友又要远离,还有很多的话没说,那种不舍之情,难以言表。
以前读这首词,我并没有多关注,但随着年龄增长,再读此文,对最后一句,感到特别震撼。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一,诗人和好友钱穆有共同的政治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却屡屡受到打击,并不得志,京城一别,又是几年,也都经历了不少坎坷,可是好友相见,就像春天到了,彼此充满笑意,我夸你平淡面对波澜,你夸我遭受打击依然像竹子一样保持高风亮节。二,可是,相聚太短暂,离别的船帆又升起,惜别之情油然而生,送行的人忍不住哭泣起来,诗人却说,不要悲伤与哭泣,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只是匆匆而过的行人。三,离别让人伤感,苏轼与钱穆,多年不见,好不容易钱穆路过杭州与苏轼见了一面,又要在淡月微云的夜晚出发,再相见不知是哪天,诗人充满了惜别之情,可是诗人一生豪迈,不要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既然我们都是人生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的聚散分离,有一种随遇而安的洒脱,当然,也有惆怅。人生是一次长长的旅行,你我都是匆匆的过客,不要悲伤,“让我们红尘作伴,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几十年前有一首小诗:
无题
谁家孩子真淘气!
电话上抹了一把泥?
书记举手哈哈笑:
下田回来我手没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好,我是眉画张敞,我来回答一下您的问题。
在我国的古诗中,名句、重点句在后面的还真是不胜枚举。
但针对您提的这个问题,我想走比较极端的路线,就是举那些前面一部分平淡到极点,最后却妙笔生花,化腐朽为神奇的诗作。
看到这个问题,我头脑首先跳出来的有下面两首诗,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
一、郑板桥的《咏雪》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这首诗有多种版本,有许文长版的,有乾隆帝版的,但是我觉得郑板桥版的这首更好,也更像郑板桥的诗风。
这首诗前半部分平淡,而且是平淡到了极点。
这首诗的前两句就像雪花初起,一个小孩儿欣喜地站在雪地里,用小手指着一片片地雪花数数儿,凭谁听到了也不会认为这小孩儿是在做诗。
此时是雪刚起,只是偶尔有几朵雪花从空中飘落,似乎还数得过来。
但是到了第三句,诗的气势渐起,让我们想见雪越下越大,铺天盖地而来,已经难以再数得清楚,只觉得有千片万片,飘飘洒洒,不可胜数。
此句虽然已经感觉到了不凡之处,但终究用词平俗,难见其好。
在前面三句诗的平淡的背景下,最后一句如蛟龙出水、烟花冲天,全诗的格调、意境、新奇陡然而出。
雪花是白的,冬日的大片的芦花也是一片雪白,雪白的雪花飞入雪白的芦花,转眼间再也分不清楚,它们已经混为一体,共同构成了银装素裹的雪天的景象。
所以此诗,前句极平极淡,最后一句笔峰陡转,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起死回生,将几句本来平淡无奇的诗句化为了名篇。
此诗不仅易记,而且很有意境和哲理,是一首让人过耳不忘的诗篇,也是一首让人从平静到叹赏的佳作。
二、清代李调元的《咏麻雀》
一窝两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食尽皇王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这首诗后面还有一个故事。
说清代李调元到江西主考,公务结束以后,准备回京覆命,当地官员设宴为他送行。
州官早闻李调元有诗名,但以为只是谬传,就想戏弄一下李调元让他出丑。
州官说道:“听闻大人学富五车,诗追李杜,能不能赋诗一首,以壮行色啊?”
李调元早把这群人的居心看透,所以不慌不忙地说道:“好啊!请你出题吧!”
州官四下一看,见几只麻雀正在屋檐下飞来跳去,灵机一动道:“就以麻雀为题吧!”
李调元看着麻雀略一沉吟,脱口而出:“一窝一窝又一窝。”
此句一出,众人大吃一惊,没料到李调元竟然吟出这样的诗句,就算是一个不识字的老农恐怕也能说出这样的句子。
众人虽不敢大笑,但是已经互看一眼,嘴角露出轻蔑的窃笑。
李调元似乎对众人的表情视而不见,继续一本正经地吟道:“五窝六窝七八窝。”
众人再也忍不住了,一个个哈哈大笑。
第一句尚可忍,以为接下来会有转变,不料依然如此俗不可耐,看来李调元零点是徒有虚名。李调元从此将会斯文扫地,灰头土脸了。
李调元待众人笑声停住,依然平静地继续吟道:“食尽皇王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笑容在众人脸上凝固。众人虽然不是什么才华卓绝之辈,但好歹都是文化人,诗中的意思谁还听不明白。
这两句诗如奇峰突起,一扫前句的平淡,并且以物喻人,语带讥讽,却浑然天成,毫不牵强,让一首俗不可耐的诗篇起死回生,并且流传后世。
这首诗出句比前一首“一片一片又一片”更俗,因为“窝”这个词完全是乡间俚语,古诗中少有使用,但李调元在这里运用却妙不可言,这不仅符合麻雀的特征,更见麻雀之多,麻雀之噪,已经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