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苏轼的《琴诗》难懂吗?
琴声,苏轼,放在苏轼的《琴诗》难懂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说它好懂,那是因为,从字面上来看,很好理解。大概意思就是,如果说琴声来自这把琴,那为什么把它放进盒子里却不会自己叮咚作响?如果说琴声来自于弹琴人的手指,那我们要那琴有什么用,何不直接从你的手上来听?
整首诗给人的感觉就是通俗易懂,明白如话,既没有生子僻词,也没有用典,更没有语义双关。
但是,这首诗在简单的表象掩盖之下,隐隐约约向我们透露了点什么,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透彻地表达出来呢?所以说这首诗歌的意思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弄明白的。正如,你读过苏轼的《题西林壁》,你也读过《盲人摸象》这个故事,但是你了解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吗?
诗歌都是用象征来说话的,常常会用优美的意象代指一类或另一个意象。那么,在这首诗里,琴代表什么?手指代表什么?琴声有代表什么呢?
在这里,琴和手可以理解为两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事物,也可以理解为阴阳。琴,为静,就可代表阴;手,为动,就可代表阳。那琴声代表什么?琴声代表的就是有阴阳反复消长、无限推演出来的万事万物。你看一双手、一把琴就能够演出无限多的曲目,正如阴阳的消长推演出了世间的万事万物。
琴,是所弹,手,是能弹,那琴声就可以理解为万事万物。因为自我包含在万事万物之中,所以琴声也可理解为我们的自我。当手不弹琴,琴入琴盒之时,琴声没有了,就是佛学所说的能所双亡,具体到人类,就是真我显现,那个自我没有了,并跟整个世界合一。
虽被称为“合一”,但却不是一,因为有一就会有二,二就是两个事物之间形成对立和对待的关系。所以这个“合一”不是一,而是无,即无我。这样就达了到真正的空性,达到无我的境界。
因此,这首诗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1、从事物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存在于关系之中,都是相互依存,相对存在的。这个意思在《道德经》第二章表达的非常清楚。美和丑、高和下、前后、音声……这些概念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比如泰山很高,但是与珠穆朗玛峰相比,又很矮。那泰山到底是高的还是矮的?所以,这些二元对立的概念,不是永恒的,不是绝对的,只是一种相对的关系而已。
具体到这首诗,琴声是由手和琴相互协作产生的结果,没有手的拨动,琴不会发出声音;同时,没有琴的存在,双手也弹不出琴声,二者存在于深深的关系之中,万事万物都存在于关系之中。如果想听到琴音,就必须让手和琴处在直接的关系之中。如果褪去关系,就能探寻到真相。这个在这里只能蜻蜓点水点一下了。有兴趣,可以深入去探讨。
2、从事物产生的角度来理解,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阴阳消长推演的结果。
《鬼谷子》中的第一篇《捭阖篇》第一句就说到:“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这句话的大意是:圣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
世界就是由阴阳的相互作用,不断的运动变化产生的,这同时也说明了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不会永恒存在。
正如琴声悠扬,那是所弹的琴和能弹的手以及背后会弹琴的人共同合作的结果,是一种暂时的因缘和合,一旦一个条件不具备,悠扬的琴声就会消失。
3、从探讨的方法来看,就如释迦佛在《楞严经》中的“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一样,这首诗通过两个设问句,认真探讨琴声产生的原因,启示人们可以从阴阳的角度,也就是从二元对立的角度,或者说主体客体、主观客观的角度,也即佛家提出的能所的角度,去分析天地间的种种事情,从而拨开纷繁表象的迷雾,认识到万事万物产生以及演变的根本,最终超越二元对立,回归大道,证得绝对的真理。
大家都知道,苏轼精研佛理,自号东坡居士。苏轼应该很了解“缘起性空”是佛法的精髓所在,了解世间的万事万物的产生是因为因缘和合的缘故,以及有生必有灭的道理。
因此,在这首哲理诗里,作者以儿童般纯真的发问,用朴实生动的语言阐述了《楞严经》中:“臂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这句话所要传达的信息。
大家可以试着从这首诗悟出很多道理,从而减少许多的执着和傲慢。
《琴诗》难懂与否,可以用一粒沙里观世界来形容,懂得的看到的是世界,暂时不懂的看到的还是沙。
以上回答,希望和大家讨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是富有哲理的一首诗,我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一下。
苏轼可称为大文豪,其性格中就有幽默诙谐的部分。
这首诗字面意思特容易理解,但细听起来就有抬杠的意思。
琴是可以发出声音的,可是匣子里面的琴为什么不响呢?是因为用手指弹才可以发出声音,既然手指弹琴可以发出声音,可光靠手指就发不出声音。
苏轼和小妹以及他的和尚佛印朋友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话。他讽刺小妹的额头大,就很有意思,“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小妹反唇相讥哥哥脸长,“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日未流到口边”。
苏轼和佛印一起泛舟湖上,一边喝酒吃肉,谈笑间,苏轼看到岸边有一条狗在啃骨头,就给佛印出了个上联“狗啃河上骨”,这个上联一语双关,“狗啃和尚骨”,佛印听了却不答话,寻思了片刻,将手中的扇子扔进了河里,这扇子是苏轼送给他的,上面还有坡仙提的诗,苏轼愣了片刻后哈哈大笑,知道这是佛印用行动做出了回答——“水流东坡诗(尸)”。
从这些脍炙人口的小故事里面,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的幽默和豁达。
刚回头来,我们再说琴和手指,琴自己不会发出声音,手指自己也不会发出声音,这有用手指弹了琴才能发出美妙悦耳的声音,这就是哲理。我们欣赏时,不但要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要去分析其内涵。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