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苏轼的《琴诗》难懂吗?
琴声,苏轼,放在苏轼的《琴诗》难懂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苏轼《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的意味在“机缘”。
琴,不抚不音,乃是常识。
情动于中,以指抚琴,琴弦振动,琴音和鸣。琴放匣中,琴不自鸣,心无动念,手不抚琴。心,手,琴,缘合一处,音韵生焉。
万事万物,皆因因缘和合才显出“有”。
《琴诗》禅风习习,沁润人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若言禽上有禽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枝头上?何不于君枝上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楞严经》卷四云:“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又偈云: “声无即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缘离,是则常真实。”《琴诗》用典,大约本此。进一步探讨经旨,则理解不一。
或曰: “海印即佛心常住三昧,按指发光,动成妙用也。”或曰: “以按指喻举心,以发光喻尘劳起也。正以不具妙智,故但发尘劳,不发妙用,正合无妙指不发妙音也。
海印者应是佛手印文,不指佛心三昧,举心尘起,若剋前文,实即顷夺而为色空耳。
苏轼撇开故弄玄虚的教义,机敏地抓住琴与声与指三者矛盾统一的关系,经过深思熟虑而点化成寓哲理于设问的《琴诗》。
它不以形象语言取胜,却以思辨理趣见长,充分体现“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写作特点,从而独具魅力。
该诗深入浅出,简练含蓄,意在言外,于平凡中见新奇,显示出主客观统一的美学本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琴喻心的本体,即有血有肉的心,手指喻外物,琴声喻心,此心非血肉之心,而是支配人的灵动之心。这首诗是禅意诗,形象的说出了心之所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