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是怎样理解国画艺术“意在笔先”?
意在笔先,国画,艺术你是怎样理解国画艺术“意在笔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你是怎样理解国画艺术“意在笔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画展观后感二首》(七言原创)
(一)
浓描峭壁万丈髙,
淡笔远景虚缥缈,
潇作深蕴大师意,
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
画师挥毫半株苗,
卷幅仨叶两片倒,
隐喻久旱逢甘霖,
蕴意疾风知劲草。
浓描:浓墨重描。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潇作:构思别致笔锋潇洒的作品。
绝顶:最髙峰顶处。
隐喻:不露声色的暗喻。
蕴意:蕴涵着的意义深远。
理解和欣赏国画艺术作品涵盖的意境,起码应具备国画要素的基础知识,方能入静倾角的观赏。称得上行家的欣赏者,方可理解"象而不象"的隐喻及蕴意,并留有探讨的余地。而大师级的鉴赏,一定是具有不可辩驳的理论根据。
作为不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的观赏者,建议不要猜想和推说,免得留下笑柄,"佯装腼腆胜过信口开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泼墨之前,构思好整幅作轮廓,最主要是在此基础上应该怎么突显作品的意境,就要调动好自已的情绪,捕提珍贵的灵光。意在笔先,任何都门样人如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一语,出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是他赞扬顾恺之的人物画所作的评语说明画者的意图,包括主题的构思,形象的刻划,笔墨的运用。在动笔之前,已经都考虑成熟,这样在落笔时才可以脱颖而出,画作完成,画者精密而深透的意图在画上也永存。也有人说,“意在笔先”语出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不管出自哪里,都是说明创作之前应该有一成熟立意和构思,创作的时候才有章可循,下笔后才能“意在笔先”,“不滞于手,不凝户心一”,"画尽意在,象应神全"。
中国画“意在笔先”的创作方法,是我国绘画的灵魂所在。意在笔先的创作境界,在中国画创作中,是画家对客观景物的感受再现,创造出诗一般意境的必然条件。笔墨精妙的技巧表现,也是建立在“意在笔先”的境界之上的。
意在笔先”是艺术创作必须来自生活感受和创造意境必先观察真景的结果。所以必须解读自然景物的本真和本我,只有解读了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性画作。中国画的整体思想就是“意”所以才有“意在笔先”的论点。
意在笔先”和“趣在法外”,要求艺术家既要有高超的技巧手法和丰富的艺术素养,又要具有外在于主体的丰满的、高质量的审美结构力.在创作之前做到“意在笔先”,有的放矢;在创作过程中将“胸中之竹”通过手中的笔墨、转化为“手中之竹”,心手相应;同时,又不局限于即初的意象,能心物相熔,“随机而化”,在舒展自适的“心物场”中实现艺术的自由化、个性化、生命化,达到“趣在法外”之化境.“意在笔先”和“趣在法外”不仅针对艺术的创作实践,而且对于艺术的审美品鉴也不无裨益。
清代画家郑板桥在他的一段题跋里这样写道: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露气皆浮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然,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是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于是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画的笔墨技巧表现,是建立在“意在笔先”的境界之上的。
意在笔先,为画中要诀。作画前准备,须要静心没有杂念。默观画纸胸有成竹了,执笔浇墨先定气势,构图布局疏密虚实,东呼西应,自然墨到渠成,天然淋漓尽致展现,一气呵成!清石涛所说的“一画”论:理解“如同是画家的心电图, 它从心生出,是画家心性的流露”。
若是名利心急,为了取悦他人,为下品!
绘画艺术是取精去粗,去伪存真是其特点,是作者对自身的真切感受所表达,所以画面才会具有极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才能做到百读不厌,百看不烦。这也就是中国画所谓的佳妙的境界。
石涛画语“ 收尽奇峰打草稿”以“搜尽奇峰”不辞辛劳的写生创作态度,在“打草稿”的过中逐渐提炼自己的艺术语言,最终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至高境界。这也是石涛游历大江南北在奇峰怪石中“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悟道。
那么意在笔先,这个“意”先的功夫,如石涛在书画创作中所身体力行的实践,这就是说,外师造化,收尽奇峰打草稿,艺术必须来自自然美,必须以山河大地万物为源泉。但是,这种现实美在成为艺术美之前,必须先经过画家主观情思的熔铸与内化。必须是客观现实的形神与画家主观的情思有机统一了的东西。
笔墨技法在后!
通俗的理解:“意先”相当于母亲十月怀胎,“笔后”如同母亲的一朝分娩, 大胖小子出世!
言语如有冒犯,还请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城里有楼。农村有房,如果农村拆迁,我不需要楼,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