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原油每桶15美元以下买来灌入旧油田储存可行吗?
原油,油田,成本原油每桶15美元以下买来灌入旧油田储存可行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原油每桶15美元以下买来灌入旧油田储存可行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日本人以前进口煤矿及铁矿石注入海底,但你听说过购买原油沉入海底吗?因为囤积原油可操作性基本上为零,但是如果忽略所有的技术成本和人力资金的话,确实是可以达成的,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来看,这样做的话会使自己的成本成倍的增加。首先我们要明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国际上的原油价格大会维持在20美元下方,这个价格对于当前的绝大部分产油国和进口国而言是有利有弊的,对于纯进口国而言原油成本的降低会减少它的原材料成本。
但是与之同时它的仓储成本也会呈指数式的增加,我们当前看到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的石油进口国,它的储备尤其是战略储备原油,基本上已经达到了一个峰值。以前听说过日本大量进口煤矿以及其他的铁矿石注入海底的骚操作,但是却很少听说过日本人进口大量的原油进行相对应的囤积,即便是进行统计的话,也是建立相对应规模的储备库,而不是注入油田。
内陆国家的很多陆地上的油田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产量会逐步的降低,这个时候会进行超高压注水已经底层石油的挖掘和开发,到一个油田开采的差不多的时候,它里边的积水也会达到一个高值,这个时候如果再想把这些水抽干净并且注入原油的话,它的成本是很难承受的,并且把注入的原油本身以10美元的价格买来,整个的成本价接可能会高达30美元左右。
我们必须还得考虑到后续新的挖掘成本,就是说原油在购买来之后进行一个原始的保存,需要把气油田进行一个相对应的抽水作业,并且利用高压把原油注入地底,等到利用的时候来重新开采出来,整个的成本远远大于当前国际出售的成本。所以截至目前为止,很多国家都开启了备用储蓄库,也就是说重新建立一些廉价的储备库,而绝不是把废弃的油田回注原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之前在知乎上看过何恒明的回答,非常专业,可以好好看下,内容如下:
原油大量的储存,在实际的操作中,它既困难又不经济!!!比如说吧,一个中型油田,它的普通5000方拱顶金属油储罐(非大型浮顶油罐),用它来常规储备原油的话,每天因储油罐的“小呼吸”(因昼夜温差而造成罐内压差变化)及“大呼吸”(因收发油作业时,造成罐内压差巨变)在华北地区春秋季,一般24小时内,通过罐顶的呼吸阀,仅仅小呼吸原因,按照满罐3300吨纯油(因大罐10米高处有溢流阀只能装这么多)计算,非常痛心地往空中散逸掉原油的轻烃组分(耗损0.07%)大约为2.3吨左右,至于大呼吸造成的耗损的轻烃量,更是让人咂舌(它与收发油频繁度有关,有资料显示近百吨,当然这个数字目测是不可能的)。这些逃跑到空气中的轻质成分,它们是原油的最最精华部分,留下来赖着不走的成分,多为不易挥发的重质烃成分及胶质、石蜡等等...,这些陈年原油,它们在接下来的初步三相(油、气、水)分离工艺处理中,会给集输工作人员造成很大麻烦,至于什么麻烦,一会儿再说。有朋友可能会说,那么我们把油罐做成全封闭的,不就可以避免宝贵的轻油挥发浪费了吗?如果,我们真的全封闭储油罐(放弃储罐顶部呼吸阀等安全附件),那么,就算是我们永久封存储罐进出油口,绝不进行收发油操作以此来杜绝油罐“大呼吸”耗损(事实上,一个全封闭的大罐,在进油操作不久就已经憋炸了),只要世间存在一丝丝微小的外部温差变化,这时候金属大罐的罐壁(厚度大于4mm)就显得很脆弱了,罐内原油热胀冷缩随即会发生(罐内正压过大)爆裂及(罐内负压过大)瘪踏内陷,造成非常严重存储事故。事实上,在存储原油时,我们也很难做到完全停止收发原油作业,避免“大呼吸”耗损。因为,我们在存储原油时,它的罐内的原油温度,是一定一定绝不能低于原油的凝固点,一旦原油凝结在罐内或凝结在流程管线里“灌了香肠”,那可就是非常重特大事故。顺便说一句,原油,它是热的不良导体,它一旦冻凝在容器里,解卡的难度之大,对生产造成的影响之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所以在上一段结尾连续用了三个助词“非常”、“重”、“特大”。可是,大罐里的原油温度,它随时都“希望”与大自然温度“同甘共苦”----罐外多少度,俺也要多少度。然后,它们内外勾结互相发生热传递试图温度趋同,在华北秋冬季节,罐内原油它随时都在发生“温降现象”,所以,我们在工艺上除了在储罐内加装加热盘管加热外,冬季低温时,集输单位还得费劲的通过水套炉对储罐内的存油进行“打循环加热”工艺,并对外输的原油按比例加注甲醇,保持它温度永远高于凝固点。既然“大呼吸”无法避免。我们是不是在呼吸阀后部加装容器收集准备逃逸的轻油?这个工艺,它非常不安全和经济。目前,技术上全球还没有一个国家敢尝试这种“节约”方法。
我国目前采用的降耗工艺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用负压螺杆压缩机在原油进罐前提前“拔取”进罐原油的C1--C4轻组分,这样原油的饱和蒸气压只有大气压的0.7倍了,我们再把这些已经稍微“安静”了点的原油,送进稳定塔折腾一番,这时候的原油进罐后就变的“性格稳定贤淑”,大大降低了储罐中的原油呼吸耗损。稳定系统所拔出的轻油,它的市场售价格远远高于原油的价格,所以,采油厂多数会恶意用加热炉提高原油温度(100+摄氏度),力争把轻组分吃干抹净,这种拦截后的原油,俗称“扒皮油”,这些原油,它们在输送到洛阳炼油厂以后,炼油厂的厂长可不待见它们,估计天天都在骂娘:“这TMD根本炼不出汽油,出一炉是沥青,出一炉是沥青....”一些储备库的员工或者炼油厂库区员工。他们的直觉是:我们的浮顶罐里的原油,它耗损量不是像答主说的那么恐怖啊!这是因为,他们拿到的原油是已经经过采油、集输、储运等上游企业层层拦截轻烃成分,已然被“稳定”过的原油,不是有一首诗说得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哦,不对,不对,是------哪有什么天生好油,那只是因为有人提前动手!
其二,采用浮顶罐工艺(大型及超大型原油战略储备库大多采用它),这种储罐,它可以有效降低80%呼吸耗损,比如10000方浮顶罐,它“小呼吸”每天仅仅损失40KG左右轻烃,耗损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了。但是。这种罐工艺复杂,安全性相对比较低。它要求操作人员要有极强的责任心和专业技术。如果稍不小心巡查不到位,有可能发生大型事故。 那些经过稍长时期存储,并且“呼吸”频繁的藏在压力容器罐内的原油,大家习惯上把它们叫做“老化油”。时间,让原油中易挥发的化学高分子轻组分“拐带”了戊、己烷等组分一起逃向远方,也就是它的珍贵的轻质成分含量,逐渐挥发殆尽。 就算是一批来至海湾地区的上好的轻质油,你若存放不当,它们依然也会变成委内瑞拉式的难以处理的孬油。这些孬油,其实就是难吃的陈粮,你别说中石化产业链中部的炼化企业头痛(他们在炼化此类低凝高胶质油,在分馏它们时,还得要按比例掺入昂贵的从石油天然气中萃取的轻质油),就是上游集输处理单位,他们在初始处理这些老化油中也是很难受的:在初始三相分离它们的时候,因它们的遗留成分不活波的胶质居多,难以油水破乳,常常严重干扰,并破坏电分离器的直流电场,这十分考验现场操作人员的个人技能和责任心。因而很容易造成高含水原油外输到炼油厂的事故发生。因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便宜,我们若超量采购的话,不考虑运费、不考虑中途原油挥发耗损造成的品质下降(这一条无法避免),到港后找合适的闲置储存容器比较困难,战略储备库,它的维护,它的地理位置等等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繁杂,并非是一拍脑袋,就大规模随地大建快上的。上面已经说过,原油与食物一样,越新鲜越好,你得尽快吃,不然它也会品相降低,对经济反而产生负面影响。(当然了,我们在青岛黄岛等处沿海处改扩建一批洞库,大量存储战略性石油储备,这种战略考虑一点都没问题,毕竟这个世界真不太平。)好了,我们正式开始回答题主的问题:把采购的商品原油,大量注入地下以备不时之需,这行不行?
上一篇:干过厨师,现在失业,是去工厂找工作,还是自己投点钱弄个三轮车卖小吃,哪个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