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能否简要描述《茶经》的煮茶流程?
茶经,茶道,茶叶能否简要描述《茶经》的煮茶流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运行规律,遵从自然法则,顺乎自然之道,敬仰自然之态才是核心所在。如《茶经》第一章中记载,“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从茶的色、香、味、形等方面用自然界常见之物来描绘茶叶,使得读者对茶叶的外形有了更加生动形象的体会。在自然之中找寻自然植物,以自然之物状体会自然之物,感受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又如《茶经》卷上,“茶之源”中写到:“野者上,园者次。”其说明野生的茶品质最好,人工种植的茶就比较差一些,更加崇尚茶的自然本质。《茶经》卷下,“茶之煮”关于煮茶用的水的论述时强调:“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煮茶多用的水应是远离喧嚣、清澈甘冽的山水为最佳,人居较少的江河之水为次之,人们日常饮用的井中之水为最下品。可见,《茶经》更倾向于纯天然未被丝毫污染过的自然之水,凸显了其自然天趣。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以天为尊的习惯,但并不是惟天是从。在必要的境况下也会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运用自然。在《茶经》中关于秉承自然的健康思想,从而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例子比比皆是。
《茶经》卷中,“茶之器”关于煮茶的用具的方面,对于24种器皿及其材质和功用进行了详尽的阐释,所用的材质充分表明了合理运用自然的健康思想。其多以木、竹、铁器为主,而木、竹本是自然植物,只需稍加制作,便可产生出精致的茶器。如“筥”由竹子编成,犹如藤编的箱子。“火筴”又称为箸,即火筷子,一般以铁和熟铜制成,以便夹火。“纸囊”是存放茶叶必不可少的工具,将烤好的茶放入其中,香气持久,不会消散。
“则”乃是取物用的勺子,一种标准的量器。通常而言,一升水,配一勺茶叶,浓度刚好。若喜淡茶,用“则”少量取茶;若喜浓茶,用“则”多取一些茶即可。对于“则”的制作,多以海贝、蛎蛤等的贝壳或者以铁、铜、竹等为主,充分体现出对于自然有效运用的智慧。
人乃万物之灵长,“茶”是草木中的“人”。只有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才能在采茶、制茶、饮茶的过程中达到最佳的美学享受。纵观整部《茶经》可知,在陆羽看来,茶已不仅仅是一种植物、一种饮品,他将俭朴的思想赋予其中,进而提出一种“茶人”概念,而君子的操守,便是茶人的品格。
02
由“精行俭德”之饮茶观,悟“茶德”思想
《一之源》篇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句话不仅成为中华茶文化以及茶德思想的开端,从深层次上还说明了饮茶由物质享用到精神熏陶的转化。“精行俭德”是茶道的精髓,精行即行事精明,引申为采茶、煮茶、饮茶等过程要精益求精;俭德即德行俭朴,“俭”即节俭,这是儒家所倡导的美德之一。
《六之饮》通篇向我们传达的,便是“精行俭德”的饮茶观,这也是衡量茶人道德修养的基本标准。
所谓“精”,即所有的工序都要精益求精。《管子·心术》中说“中不精者心不治”,也就是说一个人做事如果做不到专心致志,那么他做事的心力就没有到位。
所谓“行”与“德”,是对茶人道德品质的要求,《茶经》认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操行的人,他在行茶事、品茶论道中也可以做得很好。这一点在陆羽的《六羡歌》中达到了完美的诠释:“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陆羽所倡导的茶学精髓即是“性俭”。他从饮茶的数量和茶汤的性质来说明“俭”的重要性。喝茶时,水不宜过多,从保健方面来讲,茶的药效也会因此有损减。同样,喝茶的碗数也不倡导过多,因为目的不是解渴,而是品味茶汤的精华。除此之外,趁热喝茶也很重要,茶汤的“沫、饽、花”,只有趁热喝才能品味得更加深刻,也是茶味最“烈”的时刻,若是等茶凉了再喝,则无法体味这种味感。陆羽所提倡的“俭”,在煮茶用具中也有体现,要求茶具要用生铁制成,瓷质和石制的茶具经不起长久使用。如果采用银制,又太过于奢侈,这里所体现的“俭”是节俭之意。
俗话说“茶品即是人品”,茶与人是相互交融合一的关系,只有“精行俭德”之人,才能契合茶的俭德本性,才能在饮茶时把茶的“德性”升华到精神领域,以塑造出自身高洁的人格,更好地指导我们处事为人。
03
由“和”的茶道精神,感茶文化之精深
《茶经》通过对茶的自然特性与文化意蕴的契合思考,将茶文化由物质层面提升到“茶道”哲理层面。茶道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礼仪教育、道德教化,直至正心、养性、健身的一种手段。因此,可以说,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结晶,是生活、是艺术、是哲学。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灵魂,包含着人类终极价值的追问、生存本质的反思等,体现出博大深邃的茶学思想。
“和”的茶道精神,虽然没有明文出现在《茶经》之中,但历代爱茶习道之人都以此为茶道精神的一条共识,细究陆羽之意,“和”的思想确实蕴含在《茶经》之中。其大意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中和与和谐。
茶事中的中和思想,主要体现在不偏不倚,把握分寸之上。制茶时,火要均,不能过急,反复反正,避免外熟内生。研磨茶饼时,要磨成颗粒状,“碧粉缥尘非末也”,研成片状或者粉末状都不适宜。煮茶的火候也要把握不偏不倚的尺度,水煮三沸,一沸之水有水膜杂质,三沸过后水又过老,所以煮水之时要注意观察水的沸腾情况,适时调味添茶。
茶事之“和”还体现在对和谐的追求上。茶道,涵摄茶、人,以及茶事所涉及的所有器物环境。陆羽注重这诸种要素之间,即人与人、人与茶、人与器物、茶与环境器物等相互的圆融和谐。
纵观《茶经》全文可以探知,《茶经》系统介绍了茶的相关内容,包括茶的始源、煮茶过程、器具等。通过这些介绍,使茶在某些方面予以规范化,同时也借茶在道德、做人等方面促进人们和谐人格的养成,在品茶的过程中让人慢慢感受茶中蕴含的“精行俭德”,以及茶人所具有的君子品德,这既是出于社会安定的需要,更是出于对人自身修养的重视。饮茶不只是一种习惯行为,茶更多的是用来“品”,它代表着一种修身、修操守,进而以茶品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煮茶是饮茶的一种方式,一般普洱茶等黑茶需要煮制,只有煮制才能散发出茶叶本身的味道。
上一篇:生容易,活容易,生活真的不容易,天天拼命干,到底为了什么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