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人喝的茶跟现代人喝的茶一样吗?
茶叶,的是,茶汤古人喝的茶跟现代人喝的茶一样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谢谢邀请!古人喝古人的,现代人喝现代的。你喝你的,我喝我的,不在同一个时空里,色味都不一样,怎么一样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问湖人吧。。我们喝茶牛饮。。。。嘎嘎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十分了解。
茶叶本身应该是一样的,每年清明前后从茶树上采摘下来。
之后的加工方法和制成品可能有所不同。原因可能是不同年代在器具、保存、运输、贸易、消费等各方面有区别和变化。
在哪里看到过介绍,说唐代及以前是有抹茶的,也就是把茶叶加工成极细的粉末来食用,可以单独饮用,也可以和其它食物混合制作成点心。
后来为什么不再这样了呢?那就不知道了。
和古代相比,现在有很高效的粉碎机,实际上已经恢复制作抹茶了,有抹茶蛋糕、抹茶汤圆、抹茶月饼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茶,又谓茗。古代喝茶大有讲究,可谓是一门学问,选料一般都是清明后谷雨前丰实的嫩芽,這和现代人热衷清明前的所谓明前茶不同,他们认为\"明前″茶还未長实。茶芯谓抢,叶谓旗,一叶一芽谓一旗一搶属上品。为便于运输和保存都会压成茶饼,散茶上市是朱元璋朱明皇朝以后的事,不少边远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压饼的传统。散茶的优点其形不会被破坏。喝茶也讲究色香味,我们今天(苏皖浙北地區)的喝茶其实是牛飲,古时谓品,体现的是一种身份,泡茶颇似今天的工夫茶,用的是茶盅。用的水也有讲究,一般採用的是雨水(称無根水),讲究点的用山泉,椐说水质差的水会破坏茶的口感。其实是真的,那年王安石得知学生苏東坡要進京,嘱咐他路过三峡给他带些中流的水,苏東坡为图方便装了些下游的水,结果王安石品出來了,東坡吃惊地请教,王说水亦有性,上遊急下遊缓中流的为中,所以要他取中流的。東坡感到惭愧,特意尝遍上中下遊的水亦沒尝出有什么不同,這当然只是故事,但足以说明对水的讲究。另外水温亦有讲究,煮开的水不能马上泡,需待稍冷却,头泡茶是不喝的,都会倒掉,必须待二泡,所谓头开不抡二开不让,二泡才能真正品到味。茶又融入了礼,官场交往有座必有茶,如果已上了茶主人再呼上茶那是下逐客令,暗示客人可以走了,客人也会在這时起身告辞。在民间雖没有这么多讲究,但在选择水还是较认真的,除了雨水也会选择河水,井水是绝对不用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人喝茶与现代人喝茶不尽相同。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流行煎茶法,而到了宋代,茶道发生了变化,点茶法成为新时尚。
品茗在唐,是贵族专享,而在宋代,上至皇室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以饮茶为生活时尚。
在中国茶艺史上,宋人的烹茶方式是独一无二的。
宋代流行喝“团茶”,即茶叶采摘下来后,不是直接焙干待用,而是经过洗涤、蒸芽、压片去膏、研末、拍茶、烘焙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制成茶饼。团茶始制于福建,专供宫廷饮用。茶饼上印有龙、凤花纹。印盘龙者称“龙团”或龙茶、盘龙茶、龙焙、小团龙;印盘凤者称“凤团”或凤饼、小凤团等。
团茶制成后,用专门的茶焙笼存放,烹茶时,从茶焙笼取出茶饼,用茶槌捣成小块,再用茶磨或茶碾研成粉末、过筛,才可冲茶。先用茶釜将净水烧开,随后调茶膏,每只茶盏舀一勺茶末,注入少量开水,将其调成膏状,再一边冲入开水,一边用茶筅击拂,使水与茶末交融,泛起茶沫,击拂数次,一盏清香四溢的宋式热茶就出炉了。整个烹茶的过程,宋人称为“点茶”。
十二件斗茶用具还分别被赐以名、字、号,并按宋时官制冠以衔职,存放茶团的茶焙笼叫“韦鸿胪”,捣碎茶团的茶槌叫“木待制”,磨茶的小石磨叫“石转运”,研茶的茶碾叫“金法曹”,量水的瓢叫“胡员外”,筛茶的罗合叫“罗枢密”,清扫茶末的茶帚叫“宗从事”,安放茶盏的木制盏托叫“漆雕秘阁”,茶盏就叫“陶宝文”,装开水的汤瓶叫“汤提点”,调沸茶汤的茶筅叫“竺副帅”,用来清洗茶具的方巾叫“司职方”。
宋徽宗喜欢茶,自己更是个点茶高手,甚至还专门写了一本《大观茶论》教大家怎样喝茶。他认为烹茶的水以“山泉之清洁者”为上佳;茶叶以白茶为顶级;茶末研的越细越好,才能发泡充分;火候也极为重要,以水刚过二沸为恰到好处;盛茶的茶盏以建盏为宜;点出来的茶汤色泽要纯白,茶沫以鲜白为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