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苏轼讲:“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对此有何看法?
富贵,贫贱,苏轼苏轼讲:“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对此有何看法?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一切苏轼看得明明白白,所以,他在信中就写出了那句话。
在苏轼看来,人追求财富并没有错,但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定要用正当方式去获取财富。一个人如果已经拥有财富,就不能自私冷漠,只顾享受奢侈生活而不管他人,要肩负起社会担当,怀有一颗济世的善心。
但是,人也不能胸无大志,不去追求财富,向贫穷认输,因为“一分钱也会难倒英雄汉”,过度的贫穷会造成生存危机。连自己都安顿不好的人,又怎么能帮扶他人?
从苏轼在20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格局来看,他是真正的文人士大夫,欧阳修和梅尧臣对他并没有看走眼。在后来,苏轼还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真正体现了忧国忧民的精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做人不可以光为了享受富贵,也不可以无知无识地处于贫贱。
这句话是20岁的苏轼写给殿试的参评官梅尧臣的一封信中的一句,梅尧臣是著名诗人,当时的国子监直讲,属于5品官。
(20岁的苏轼应该是风度翩翩、温润如玉的公子,可惜找不到图片。)
梅尧臣在读完苏轼的考试文章后,大为赞赏,就拿给主考官欧阳修看,两人都认为苏轼是可造之材。后来高中榜眼的苏轼,就热情滂湃地写了一封信——《上梅直讲书》。
这封信开头先写了周公有钱,但他亲兄弟尚不能理解他的心,孔子贫穷,和他共处贫贱的却都是天下的贤才,这就是值得孔子高兴的地方。苏轼很委婉地表达自己仰慕结交之意。
(梅尧臣,一看就知道是文人。)
接着写自己读书的经过和对欧阳修的仰慕,一直把欧阳修和梅尧臣并称,在最后一句表明结交之意。
对于这句话,我只赞同前半句。人的一生比富贵更为重要的东西太多太多,若做事情光为了享受富贵,那么往往得不尝失。
比如说,明朝的严嵩,为了富贵,欺负、压榨了无数的人,最后,皇帝给了他一个金碗去乞讨,因为他过去为了财富,压榨的人太多,全天下都知道,拿着金碗的人是严嵩,人们对他恨之入骨,最终被活活饿死。
(想象一下拿着金碗沿街乞讨。)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光为了享受财富,不顾人品,情亲、友情等。
至于后半句,何为无知,怎样为贫贱,每个人有不同的见解,或许你认为某个人无知地处于贫贱,但是那个人却内心充盈的过活呢。
(图源:网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苏轼还有这么一句话?我都不知道哦。
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不知道出处和上下文,一时也不想去查阅,所以就瞎估摸着说一下我的理解。
“苟富贵”,苟且富贵着,能享受一天就是一天,管它明天还能不能继续富贵呢。——东坡先生指出,生活在富贵中的人,不要以为自己所享受着的一切锦衣玉食是理所当然、永恒不变的,而要知道这都是有来历的、有条件的。
古代的富贵,一般都是蒙祖上荫蔽,留下了或者田地因而有粮食和地租收入,或者房屋有房租收入,或者爵位有朝廷每年配给的钱财收入,或者很多的金银财宝可以一辈子坐吃,总之,任何人都要知道,哪怕你生在皇家、王公贵族之家,你所享受的富贵也都是有一定的条件构成的,而这些条件因素又是说不定哪天就会消失的。
古代的社会相对于今天,节奏慢很多,各种条件、情势,一旦形成一个稳定结构,一般会延续很多很多年不变,所以古代的社会阶层相当固化,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上贵族到下贫民,每个人的身份仿佛都是天然的、恒久不变的,除非发生激烈的社会动荡。
苏轼当然不是一般人,他思想通达,看得透这个问题,所以他说,“人不可以苟富贵”。他自己的一生就是跌宕起伏的命运,忽上忽下的,所以他的这种感受和认识也来自于实实在在的亲身经历。
“亦不可以徒贫贱”。
主要是怎么理解这个“徒”字。徒然,我理解意思是“白白地”,“徒劳”就是“白干了”。
一个人穷,有各种情况,比方说,生在穷人家、父母就是穷人,也或者原本不穷,后来遭遇了变故,变得贫穷了。
东坡先生的意思,我理解,是说,任何一个人受穷,当然不是自己的选择,基本上全都是没办法、不得已。但是,如果你不幸受了穷,你不能一直都不感觉、不思考,稀里糊涂地一直这么穷下去。你好歹要想一想为什么自己的生活这样贫穷,获得有一个较为宽广和清醒的认识。还要学会从生活的磨砺中培养自己的心智、锻炼自己的体格、发展自己的思想,最后能使自己的贫穷生活经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差不多就这些理解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乐意就此话题谈些个人的认识和理解。“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出自苏轼的《上梅直讲书》之中,其言之意是说:人不能苟且于富贵之中,但也不应徒劳于贫贱的生活。我认为,剖析此语,应从出语的背景、意境及所表含意谈起,方能理解透彻,从中得到教益。
一、出语的背景
苏轼的《上梅直讲书》是书信体的应用文。本文是嘉祐二年(1057)苏轼考中进士后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信。梅尧臣是他所崇敬的文坛前辈,时任国子监直讲(梅直讲是官称)。这年礼部试进士,梅为参详官,读到苏轼的试卷大加赞赏,以为有“孟轲之风”,于是便推荐给主考官欧阳修。“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为。这篇书信便是苏轼中第后的由衷喜悦,抒写表达了受到欧、梅识拔、前辈奖许的感激之情(感谢信)。通篇贯穿着一个“乐”字,最终,此书信被欧阳修(文忠)选入《古文观止》,评价甚高!
上一篇:以前父母骂我我还好,现在他爆粗口,让我去死说我脑子有病,我就会想哭和大喘气,心理疾病还是承受力太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