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清朝的洋务运动领袖李鸿章对引进外资的态度是什么?
中国,招商局,洋务运动清朝的洋务运动领袖李鸿章对引进外资的态度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此外,李鸿章还派遣数批军官、工匠出国学习制造、驾驶。1876年4月,他派卞长胜一行七人赴德国学习陆军。十二月,选派船政局生徒三十名分别去英法学习驾驶、水师兵法及制造。1881年与1885年,他又选派三十二名军事学员出国留学。自1871年至1894年,李鸿章购船、练兵、筹办海防,加速了中国的海防近代化。1871年李鸿章首先在大沽口营造新式炮台,安置了金陵机器局制造的数尊大炮。1880年,在天津创办水师学堂,培养海军将官,并不惜重金,从国外购买十五艘兵船。同时,他又修建旅顺船坞,大连和威海卫军港。1891年李鸿章创建的北洋海军初具规模,为中国国防近代化打下了基础。
2、创办民用企业,建设中国近代化工业体系。
随着军事工业的开办和经营,原料、经营等困难日益严重,李鸿章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军事工业需要完整的近代工交体系,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从而加强了推广机器生产的要求,产生了大力发展工商业的思想——“欲自强必先裕饷,欲睿饷源莫如振商务”;“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在洋务派创办的20多家民用企业中,其中李鸿章于1872年委派朱其昂在上海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也是民用企业中最有成绩的一个企业。李鸿章在此过程中无疑是扮演了近代化倡导者的角色。尤其是“官督商办”这一企业形式,在开始是受到私人资本欢迎的。1875—1894年办起的24家商营近代采矿企业中,便有23家挂着官督商办的招牌,因此,“官督商办”企业在早期还是起到了促进民族资本发展的积极作用。继开办轮船招商局之后,李鸿章又于1877年设立开平矿务局;1882年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1888年主持开办漠河矿务局;1880年这里天津铁路公司。从1882年开始,李鸿章在中国东部沿海共创办了6家大企业,涉及开矿、航运、电讯、交通、纺织等五大工业部门,建立了中国近代工业体系的雏形。
3、派遣使节,开展近代化外交活动。
自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经常参与外交事务,他逐步认识到外交的重要性以及中国进入国际外交的必要性。他奏请清政府将具有一定外交才能的三四品京堂大员,分别派驻日本、美洲、欧洲各国。1875年12月,清政府正式任命陈兰彬、容闳为外交使节,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 1876年11月派候补侍郎郭嵩焘,刑部员外郎刘锡鸿出使英国。当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时,守旧派掀起狂风恶浪攻击李鸿章,但他却又连续保荐具有近代外交知识和外交才能的李凤苞、曾纪泽、张萌恒、薛福成等人出使世界各国。这些近代中国第一批外交使节,在争取国家独立、民族利益方面,都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4、办学堂、遣留学、译西书,培养近代人才。
李鸿章再三强调:培养人才,实为自强根本。为了培养近代军事、经济和外交人才,李鸿章在创办军事和民用企业的同时,还倡导创办了近代教育事业。例如创办外语学校、军事学校和派遣留学生等,这是向西方学习的深化和必然结果。
李鸿章在1863年仿照同文馆创办上海方言馆,选拔江浙地区14岁以下的儿童入馆学习外国语言文字;1880年,奏请兴建天津北洋水师学堂;1885年,还在天津创办了天津武备学堂。这些学堂成为新式陆军、海军技术人才的培训基地,为北洋海军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新型技术力量。
李鸿章在开办新式学堂的同时,还进行留学教育。从1872年李鸿章等人奏请选派留学生赴美学习开始,曾先后四次送幼童计120名入美学习。虽中途受阻,但这些留学生归国后被送往国内开办的电报、水师、船政学堂继续学习,还是有一批人做出了很大的成就,其中最有名者是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在中国近代科技人才寥若晨星的时候,李鸿章力排众议,认识到中国传统教育方式、内容的落后,学习“夷人长计”,无论怎么说,这是前人未有的举动,拓近代教育之荒,启近代国民之智,开近代教育之先河。无疑,在这一点上,李鸿章的洋务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在今天亦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李鸿章的这些活动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近代化生产由此开始迈步。
二、李鸿章近代化活动的影响和评价
李鸿章所从事的近代化活动其成效虽“不足御侮”,没有使中国真正走向自强和富有,更没有使中国摆脱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但我们不能就此否定李鸿章的近代化活动。当时,中国军事、外交屡遭失败,但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政治腐败和经济落后,而不在于李鸿章的洋务活动。靠个人的力量去改变那种积贫积弱的局面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我们知道,李鸿章的洋务活动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上有朝廷的掣肘,下有国人的愚昧,中有保守同僚的诘难。当时有人攻击他是想“以夷变夏”的乱臣贼子。李鸿章“有倡无和”,概叹“天下事无一不误于互相牵制,遂致一事办不成”,经营数十年,各项设施仅见端倪,并难乎为继。以铁路一事为例,1872年,李鸿章开始提出建造铁路的主张,闻者“甚不咋舌”;1874年,他正式向朝廷建议,立遭廷臣痛诋;1880年,再次提出建议,并提出规划,遭到“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也”,“山川之神不安则旱潦之灾易召”等莫名其妙的攻击;1888年从唐山到天津的铁路建成,准备展筑到通州,又像是捅了马蜂窝,包括尚书、侍郎、御史、学士在内的数十名京官,一片鼓噪,坚决抵制。李鸿章发出悲凉的哀鸣:“鸿章老矣,报国之日短矣!即使事事顺手,亦复何补唉!所愿当路诸大君子务引君父以洞悉天下中外真情,勿使务虚名而忘实际,狃常见而忽远图,天下幸甚,大局幸甚。”
的确,万事开头难,李鸿章在艰难之中迈出了第一步。尽管这一步很小,却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生产的诞生。从此,中华历史上又注入了新的音符。
近代军事工业的创立,虽不足御侮,但为百十年后开拓始基仍有重要意义。它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开端。李鸿章引进外资办厂、开矿、修铁路、架电线,形成了近代工业体系的雏形,增强了独立自主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入侵。李鸿章最早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就向外资在华轮船公司挑战。8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力敌美国旗昌和英国太古、怡和三家外国轮船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旗昌被招商局打败兼并,太古、怡和做出妥协,与招商局订立了“齐价合同”。北方的开平煤矿也相继将日煤从中国北方市场天津、旅顺、大连逐出,夺回了国内市场。李鸿章派遣外使,培养了大批外交人才。试想,如果没有外交活动,能有曾纪泽收回伊犁的壮举吗?李鸿章开办的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对近代中国影响特别深刻。一方面,近代教育为中国训练了一批实业人才,他们回国后,充实了本国技术力量,增强了中国本身的能力。福州船政局的归国留学生,在外国工程技术人员离开厂后,挑起了技术工作的重担。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独立建成京张铁路。许多留学生成了各省首任电报局局长,使电报系统可以说摆脱了外国的政治干预。另一方面,近代教育冲击了封建传统思想,它对旧教育提出了挑战。西学东渐,涤荡着人们僵化的传统观念。李鸿章主办的教育虽没有越出封建思想肌体,却给封建思想绽开了一个裂口,为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提供了温床。随着李鸿章主办的近代工业的发展,中国社会新兴力量日益增强。工人阶级队伍和资产阶级的力量也日益壮大。
上一篇:人必须依附于一个“单位”才能好好的活着吗?一定要找稳定工作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