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清朝的洋务运动领袖李鸿章对引进外资的态度是什么?
中国,招商局,洋务运动清朝的洋务运动领袖李鸿章对引进外资的态度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招商局建立之初,李鸿章在经济和政策上都提供了大力支援,他采取了三项有力措施:一是筹拨官款接济;二是增拨漕粮及承运官物;三是延期归还官款。在这些政策下,轮船招商局才得以在建立初渡过难关,化亏为盈,扭转了之前的不利局面。
但是在1883年中法战争时,清朝廷为何不拨款于招商局,结果招商局不得不向洋人借款,从而遭受重大损失,连企业管理权也让汇丰银行夺了去?
时代的局限,不得不依靠外资
中国近代有四大军工企业,分别是“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局是李鸿章在1865年收购的“旗记铁厂”与原“苏州炮局”合并而成的;天津机器局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1867年创设于天津,初名“军火机器总局”;金陵机器局同样是李鸿章在1865年创设;福州船政局则是由晚清另一重臣左宗棠于1866年创办于福州。
有一点需要注意,这四所军工企业中的两所都是由汉人大臣创设的,唯独天津机器局是满人大臣创设,而军火机器总局在创设三年之后,因局务混乱、经营不力而转由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接办,从此改名天津机器局。至于江南制造局虽然由李鸿章创设,但其前身则是受满人大臣排挤的旗记铁厂。
天津机器局的前身正是掌控权势的满人大臣为了遏制汉人大臣所创设的,只是最后失败了而已。
即使失败了,但朝政仍由满人掌控,他们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打压汉人大臣,比如不予借款。所以在招商局面临危机时,李鸿章也毫无办法。对此可见1876年,旗昌洋行欲将旗下轮船公司出售给轮船招商局,于是负责招商局业务的唐廷枢、盛宣怀向李鸿章请示拨款,但李鸿章只能以“费巨难筹”而拒绝;同样在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迎来了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在对于将银子用来更换北洋水师的装备和用来修缮颐和园给太后过生日的问题上,最后还是选择了留出银子给太后过生日,而水师的事情则缓到以后再说。后来的事情大家也就知道了,甲午海战爆发,北洋水师覆灭,李鸿章从此失势,而李鸿章的失势也标志着洋务运动开始没落。
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李鸿章一边享受着鲈鱼,一边听着属下向其汇报要事,不管是北洋水师需要更换装备还是日本欲图进攻清国都未令李鸿章动容,唯独在听到进贡给慈禧太后的那只鹦鹉已经一天不吃不喝时却放下了筷子。
我想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不是李鸿章愿意引进外资,而且他不得不引进外资,搞洋务运动,发展企业都是需要用钱的,但朝廷是不会拨巨额的款项给李鸿章的。
结语
在对于“引进外资”这一点上,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大臣都是主张“借洋债,而反对招洋股的”,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企业之权落于洋人之手,但借款总是借款,弊病依旧存在,在企业无力偿还贷款时,企业也就作为抵押成为洋人的产业了。
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保住本国产业,但他们却忽视了国情,以至于一大批优秀企业因无力偿还贷款而被外资夺取了管理权,这是时代的局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极其重要而又十分复杂的人物。他主管晚清国事数十年,权倾一时,位极人臣,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些人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外国侵略者的大买办,出卖国家主权的卖国贼;另一些人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倾力于国家富强的实干家;各执一辞,大相径庭。近年来,随着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化问题研究的深入,对李鸿章的评价又有进一步的变化。当代已逝著名史学大家陈旭麓先生曾经指出:“洋务运动是近代化的开头,或者说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的第一步。这个第一步与李鸿章的关系就很大。”他还进一步指出李鸿章是“向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将李鸿章提升到了与中国近代化紧密联系的高度。纵观洋务时代之李鸿章的洋务思想及洋务活动,笔者欲从中进一步阐述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一、李鸿章的近代化活动
中国近代化始于何时?历史学家在近代化的研究中,有从鸦片战争算起者;也有认为是由戊戌变法开始;更多的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谓的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开始时算起。我认为后一种比较近乎事实。讲到洋务运动不得不跟李鸿章联系起来。
纵观整个洋务运动全过程,不难发现,在众多的倡导组织洋务活动的官僚中,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只有李鸿章一人。在所有的洋务官僚中,李鸿章兴办的洋务事业最多,涉及的范围最广,取得的成绩也最显著,中国近代化的许多“第一”都与他的名字联在一起,如中国第一家近代化企业、中国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修筑的商业铁路、中国人自行架设的最早的电报线、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等等,因而被看作是洋务派的旗帜,洋务运动的旗手。李鸿章虽然也是从科举之道上走出来的封建士大夫,然而其识见,用梁启超的话说,在同朝大官中“无人可以望李之肩背”。他对中外局势的变化,对中国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他放眼世界,清楚地认识到:“华夷混一,局势已成,我辈岂可强分界画。”他审时度势,把当时中外形势概括为两句话:“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由于李鸿章思想较为开明,办洋务最为积极,因而遭到顽固守旧分子的谩骂和攻击,但李鸿章不为所动,大声疾呼:“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数千年大变局,识时务者当知所变计耳。”他以办洋务求“自强”为己任,摆出“舍我其谁”的姿态,并雄心勃勃地表示:“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
李鸿章作为一位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人,在其开展的洋务运动中才能可以说是表现的很充分的,业绩是明显的,这些至少反映在以下这样几个方面:
1、引进西方军事工业,建设近代化国防。
1862年,淮军首先接受近代军事装备与训练,这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肇始。1865年,他在上海开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同年,接管了天津机器局。这两家机器局,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兵工厂,每年生产出大批的军火,源源不断地供给中国军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加强了国防建设。
上一篇:人必须依附于一个“单位”才能好好的活着吗?一定要找稳定工作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