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国演义》到底是几分实,几分虚?
演义,都是,历史《三国演义》到底是几分实,几分虚?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袁绍也不是一到河北就牛x的,公孙瓒打压了他n多年,赵云那时候根本没露过脸。
所以三分真,七封虚
欢迎大家在评论下交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一看题目,答案差不多就出来了。中国字,词的神奇深邃之处就在这里,演义的意思是展演,演出,表演;义,事件的大概意思,大略意义。演义,这两个字就已经说明了,这部小说的内涵和意义。即是演义,里面肯定有作者虚构的事件和人物,故事情节,也加入有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演义,是相对应于正史来说的。
但是,《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名著,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小说绝不仅仅是只有演义的成分,作者罗贯中根据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和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思想情感,创作出了这部鸿篇巨制。书中的人物,很多都是真实存在的,如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袁绍,关羽。很多历史事件也是真实发生过的,如赤壁之战。
《三国演义》,就是作者根据历史上真实的事件和人物,再加上一些虚构的场景和自己的理解,同时融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创作出来了闻名遐迩的历史巨著。相比于正史的《三国志》,《三国演义》更加血肉丰满,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亲切,性格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这就是名著的魅力所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国演义》是三分实,七分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国演义》总体上来说,半虚半实。
首先,主体框架上,《三国演义》大体上是忠于历史的。
怎么说呢?因为像黄巾起义、汉末军阀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三分归晋等重要事件,历史上都是真是发生过的。罗贯中再怎么虚构也不可能把《三国演义》的结局描写成蜀汉统一了天下。
但是在主体框架内的诸多细节上的描写,《三国演义》的虚构成分还是比较大的。其中最离谱的当属诸葛亮,《三国演义》对于诸葛亮的描写基本上是三分实,七分虚。像类似草船借箭、祭东风、三气周瑜、锦囊妙计、空城计等情节都是纯属虚构。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不无道理。
《三国演义》的虚构成分还表现在书中的许多人物性格大异于《三国志》的记载。像周瑜,《三国志》对他评价是“雅量高智”,绝非《三国演义》描绘的那样心胸狭窄。又如孙权在《三国演义》中让人感觉非常平庸,但《三国志》里的孙权,政治经验十分老到,绝对是守成之君的佼佼者。
当然,《三国演义》也不是所有的细节都为虚构,像十常侍之乱、衣带诏事件、司马懿诈病骗曹爽、高平陵之变等细节,和真实历史还是高度吻合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国演义里的三国和现实的三国是不一样的,想具体说出《三国演义》有几分真,几分虚,还真的很难下结论。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要真正了解这段历史,最好的途径还是通过史书,而且还得是正史。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所记载的各个时间点所发生的人物事件,赋予里面人物的性格,加上自己的观点写出来的文章,有虚有实,让我个人划分,真的是勉为其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准确意义上来说是三分真七分假吧:
三分真指的是历史框架是真的,比如黄巾起义、十常仕乱朝、董卓弄权、18路诸侯讨伐董卓、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等等
上一篇:洋房八楼可以买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