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大家是如何看待《肖申克的救赎》那些被体制化的人?
体制,监狱,安迪大家是如何看待《肖申克的救赎》那些被体制化的人?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比如瑞德和老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很简单,这是人类的天性。
以日本人为例,他们男人一般是终身在一个企业工作。
到了退休以后,一些男人还会不自觉的去公司看看。有时候一觉睡醒,还会本能的想着马上要去公司上班了,其实已经退休多年了。
这就是一种体制化的惯性。
但这个企业和监狱还是不同的,因为企业是自由的。
企业虽然有些制度,但并不干涉人身自由,员工石油很大的个人自由,所以这种体制化不严重。
士兵也是如此。
参军多年的人,习惯了部队的一整套制度和流程,回到后方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监狱本质和军队差不多。
在监狱中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做工,几点放风,最后几点睡觉,所有都是井井有条的。
监狱犯人连小便都要汇报。
久而久之,就像瑞德和老布一样,被囚禁30年甚至50年,监狱就成为他的人生。
以老布为例,在监狱中至少吃穿不愁,不用担心如何谋生。工作上,因为老布上了年龄,又受过大学教育,在监狱负责管理一个小小的图书馆,所以也不算辛苦。
实际上,像他们这种有些技能,有关押几十年的犯人,基本都会有轻松的岗位,比如安迪只是做做账。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监狱中都有一定地位。
瑞德是监狱里的重要人物,被认为“要什么都可以搞到”。
老布则是监狱的图书馆负责人。
这是他们人生的一些意义,虽然别人看起来微不足道。
然而,出了监狱,他们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物,甚至不如街上的小混混和妓女,至少后者可以轻松谋生。
久而久之,瑞德和老布就习惯了这个生活,甚至依赖它,一旦失去它就不知所措。
大家看过一些离婚案吧,一些职业太太被丈夫抛弃以后就选择自杀,其实她们年轻、漂亮,也有能力。
之所以自杀 ,主要是职业太太们从生理和心理上依赖丈夫,愿意过这种生活。
但安迪不同。
安迪即便被囚禁了几十年,他也不放弃对自由的争取。
这就是本书要说明的东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布鲁克斯在肖申克监狱是一名图书管理员,他于1905年被关进肖申克监狱,到被假释时已经在监狱待了整整50年,他也由一个青年变成了80岁的老人。
在关押在肖申克监狱的50年中,布鲁克斯早已经习惯了监狱的生活,习惯了一成不变的重复,习惯了做任何事都向狱警请示汇报,当他听到自己可以重获自由的消息时,感到的不是高兴,而是不满和恐惧。布鲁克斯不想离开监狱,以至于当当狱友海伍德来向他祝贺道别时,他竟把刀架到海伍德的脖子上,如果我们不站在布鲁克斯的视角来体验他的情绪,我们很难理解他的这种行为。
虽然百般不愿意,布鲁克斯最终还是被要求离开肖申克监狱。50年,这个世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当布鲁克斯站在大街上,看着行人一个个神色匆匆,看着他儿时只见过一次的汽车如今已满街都是,看着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世界的巨大变化给他带来的恐惧是难以想象的。50年的监狱生活还让他失去了一切社会关系,亲情、友情、爱情,所有与外界的情感联系都化作泡影。已经80多岁的布鲁克斯甚至还需为生计发愁,他被安排在一个杂货店里工作,专门为买东西的顾客包装物品,相比于图书管理员,这并非是一个已经80多岁的老人所能承担的工作,他不仅失去了往日狱友的尊敬,还被杂货店经理所轻视。完全陌生的世界和毫无安全感的生活使得布鲁克斯痛不欲生,他彻夜难眠,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布鲁克斯甚至想到弄把枪去抢劫杂货店,以使自己重新被送进监狱。但善良的布鲁克斯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同样被放弃的还有他自己的生命,布鲁克斯最终选择在自己的公寓里悬梁自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是什么夺走了布鲁克斯对生的希望,让他选择了自杀?我们可以为布鲁克斯的死找出一系列的原因,但是症结的根源还是在于一个被体制化的人突然脱离了体制。尽管布鲁克斯有了人身自由,但其实他早已离不开肖申克监狱,正如当瑞德得知布鲁克斯的死讯之后所说的,“他属于这里,他应该死在这里。”
“体制”意味着约束,而约束则意味着失去了“自由”,换句话说,“体制”最大的特征是逼迫我们做一些自己并不想做的事情。我们做出自己并不想做出的行为,这种违反态度的行为被称之为反态度行为。
当我们被要求做出反态度行为时,我们的内心是抵触的,我们只有“做”或“不做”两个选择,这个时候我们会怎么办?由于体制的存在,我们只能选择做,就像肖申克监狱的囚犯一样,于是我们在自愿或者不自愿的情况下做出了反态度行为。
认知失调理论告诉我们,一旦我们做出反态度行为,我们的内心会产生失调(即感觉到不舒服、不开心),由于已经做出的行为无法改变,我们只能通过改变我们的态度来使我们接受自己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便慢慢接受了体制期待我们接受的态度,成为了一个顺民。
人性的弱点不仅仅在于此——我们还会渐渐习惯那些我们自己并不喜欢的行为,这便是习惯化。
这本是我们适应环境的一种生理机制,却也成了环境对我们形成束缚的“桎梏”。这种桎梏是无影无形的,它会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对环境的依赖,即使这种环境我们过度并不开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心若是牢笼,处处为牢笼,自由不在外面,而在于内心。
那些墙很有意思,一开始你痛恨它们,慢慢的,你习惯了生活其中,最终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存在,这就是institutionalization(体制化)
我们看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能够从中看到些什么?有人说是向往内心的自由,有人说是自我救赎,也有人说是目标明确,坚定执行,也有人说是不被框架束缚,不被体制化。这些都有,都是这个电影为我们讲述的。那么,我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是人生,不被体制化的人生。
上一篇:40岁的男人,没有什么特长,没有本钱,没有圈子,做什么生意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