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没有从来没打过孩子的父母,你怎么看家庭教育问题?
孩子,父母,家长有没有从来没打过孩子的父母,你怎么看家庭教育问题?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邻居的同龄兄妹,只有我哥和我是这样的,其他很多哥哥和妹妹抢东西、打妹妹,恨不得没有妹妹。直到现在,我们兄妹的关系依然是亲如一家,互帮互助,这就是父母给的良好教育和引导带来的好处。
心疼孩子,就不会随意打骂
肯定有不打孩子的父母啊,因为我和哥哥就是没被打过的孩子,却是别人家家羡慕的孩子。不过,见过很多家庭,也看过蛮多孩子,我发现父母和父母不同,孩子和孩子也不一样,打不打这件事,不能光用是非论断,得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首先,太过宠爱的孩子,不打就长不大。
在《自卑与超越》一书当中,作者最为担心的孩子,便是从小太受宠爱、自我中心的孩子,这类孩子不光很难融入群体,不愿意承担责任,更难实现与他人合作。
除了在大人羽翼下不会出现问题,这种类型的孩子进入学堂、社会以及成立家庭,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很简单,在他们的意识里,世界以他们为中心。可事实呢?世界不会围着任何一个人转的,你得去适应社会。然而,他们没有学会适应。
过于受宠的孩子,就像大人养坏的宠物,有时候任性过了头,在大人眼里就不再可爱,挨打是必然的。可这挨打对孩子来说不见得是坏事,唯一让他们懂得世界不美好、可能会受挫折、被收拾的教育,也许就是这皮肉之苦了。有了这点苦,他们或许可以成熟一些,懂得一些道理和原则,不至于误入歧途。
如果家里有人很宠孩子,有人很严厉,那么,大人之间要先就孩子的教育沟通好,尽量做到统一意见,这样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教育。
其次,打孩子可以,要点到为止
我同意教育当中使用一些体罚,却不意味着我觉得大人可以拿着巴掌任性胡来,要明白,我们对孩子的每一种行为,都不是为了泄愤,而是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既然是为了教育,那就应该适可而止。
孩子本身是怕疼的,很多孩子却被打得忘记了疼痛,变得异常皮实。这样的孩子内心其实很苍凉,每当看到这样的孩子,都觉得心疼。父母的惩处,其实只需要让孩子感觉到疼,然后告诉他错在哪里,正确的应该怎样,就可以达到教育的目标了。
可好多父母一味抱怨,说了一大堆都是在埋怨孩子,孩子被打得生疼,却并不知道错在哪里,更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对,于是,在原来犯错的地方,还会继续犯错。究其根源,这错不该是大人犯下的吗?
比如,小时候我犯错的时候,我妈会很严厉地问我前因后果,然后告诉我错了,并告诉我应该怎么做,这样的教育方式效率很高,同样的错不至于犯第二次。
总之,我个人很不赞同打孩子,毕竟我的父母不打人,所以我的手也下不去。但我相信,不是所有父母都能遇到非常知事的小孩,也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能高效教育的父母,情急之下给孩子点教训是必要的,但打的背后应该是心疼,打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当父母最忌讳任性,你为什么而打,孩子会有深刻体会,也会有记忆的。
请谨慎。
>>
作者简介:素秋慈,个人自媒体,拒绝冗繁、享受简单,愿以文字广结善缘,助力你的成长。
欢迎留言、转发,喜欢的话,不妨点个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作为一个教育行业观察者,我身边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在此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
但是同样是打孩子,效果却可以完全不一样。
有的孩子被打过之后,会记住自己的错误,明白事理,以后不再犯。有的孩子被打过之后,不仅不能纠正错误,反而脾气越来越暴躁,越来越叛逆。这跟父母教育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在打孩子的时候,单纯使用暴力而不讲道理,或者自己打而旁边有人袒护都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打孩子肯定不是目的,打是为了让孩子记住错误,所以打的方式和时机非常重要。
教育孩子的时候最好是一个人,身边不要有别人掺和,尤其是老人。可以提前跟老人沟通好,教育孩子的时候让老人暂时离开。教育孩子时一定要使他认识清楚自己的错误之处,并且是从心底认同而不是由于害怕挨打而假装妥协,所以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很难,也要在当时解决不可以留作日后。
打过孩子之后,一定要跟孩子做好沟通,态度要和缓但是坚决,不能因为心疼孩子而转变态度,你态度的坚决会让孩子重视这件事,让他不得不思考自己在此事件中的错误之处,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于家庭教育你如何看?欢迎交流分享经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从来没打过孩子的父母!
我们必须做不打孩子的父母。
家庭教育必须从小开始,否则,孩子大了再管,必然要费力且效果不理想,从而就会出现打孩子的现象。要知道,再小的孩子第一次磕倒了,也会瞅着大人,如果大人去扶她(他),他们以后磕倒了,最低限度也是等大人去扶、去抱,甚至会哭着催大人去扶、去报。如果第一次摔倒大人不理他(她),只是暗暗地观察他(她),保护她(他),你就会发现,孩子他们自己一定会没什么事,跌跌撞撞的自己爬起来,以后再磕倒时,就不会哭着让大人去扶、去抱。从类似的小事着手,从细节入手,从大处着眼——培养教育孩子为目的,那么,从小让孩子自理、自立,明是非,懂规矩,进行必要的规矩教育,让孩子从小知道大人说行的就可以做,说不行的一定不能做,不但大是大非之处不将就,就是鸡毛蒜皮的事情、不该惯的小细节也不让步、不将就,才能让孩子从小逐步知道有规矩、守规矩,才能教育好孩子而不用打孩子。这对家长是个特别大的考验:要有耐心,要细心,要坚持,要鼓励,要父母全家观念一致,行为一致。特别是理念要准确,要统一,绝不可以父母理念、观点不同,忌讳一个管,而另一个惯,这势必造成孩子选择混乱——选择听自己想听的、想做的,而不是做对的、听对的(小孩不容易辨别),就会引发打孩子的行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