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我的内心很敏感,害怕自己的一举一动伤害他人,但每次到头来,都是让自己变得不快乐,时常焦虑的我该如何?
自己的,你的,的人我的内心很敏感,害怕自己的一举一动伤害他人,但每次到头来,都是让自己变得不快乐,时常焦虑的我该如何?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
在人们的心理,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一种投射性心理防御机制,习惯于将自己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观念或者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转移到别人身上或者其他客观事物,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都做不到这么伟大,你却能做到,真够假的!
讨好型人格一直向周围的人展示着自己的美好品质,却一点点瑕疵也没有显露出来,哪怕是中立的品质,比如沉默、天真、贪小便宜、有点馋等等人们容易犯的错误,在他们身上似乎看不到,就像隔了一层滤镜,看上去很干净。其结果就是,讨好型人格所做的,看起来是善良无私的事情,在别人眼里就成了虚伪。
绝大多数讨好型人格,穷其一生很难走出讨好别人的困境,因为他们对于安全感,别人的爱,别人的关注,别人的肯定和支持有着异乎寻常的渴望。
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环境造就的,讨好型人格也有着其形成机制。
在生命初期,婴儿会从养育者的目光中看到自己。如果他看到的是一个微笑的养育者,他会觉得自己很好,当他有需要,会用哭声表达,如果养育者反应及时,婴儿会觉得自己很有力量,可以主宰一切。稍微长大一点,他就会用语言去不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此时,养育者如果能给予足够的关注、肯定和鼓励,他会形成一个良好的自我。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通常比较有主见,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在社会交往中敢于表达自己。
反之,如果在生命初期,养育者对于子女的回应不及时,或者给自己找理由不予理会,婴儿会加大信息力度,比如用力的哭,但如果这样还得不到满足,他就会放弃表达,慢慢变成所谓的“乖”孩子。如果“父母”(这里的“父母”可以是亲生父母,也可以是养父母,还可以是爷爷奶奶等养育者)关系不够好,经常当着子女的面吵架,子女很有可能被忽视,产生低自我价值。此时,他因为害怕失去“父母”,可能用两个极端来表达,一种是顽皮捣蛋,制造各种麻烦,将“父母”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如果成功了的吸引了“父母”的注意力,而“父母”就不明就里的指责、打骂,这种行动模式就会被固定下来,从而形成反社会人格;另一种则是在调皮捣蛋无效后,开始变得非常乖巧,主动讨好“父母”,察言观色,想尽各种办法得到“父母”的肯定,并逐渐变得缺乏自我认同,失去自信。如果说,“父母”恰好是控制欲极强的,子女就会因为害怕失去爱而慢慢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一切以“父母”为中心。
换而言之,讨好型人格一直在一种“不安全”的环境背景下成长。这倒不是说一定是“父母”的问题。有时候,一个人在校园环境中因为家境贫困,或者外表比较丑,或者某方面比较不如别人,或者在同龄人眼里显得太优秀,特别受老师宠爱,也是有可能遭到排挤的,而且很可能被孤立。尤其是长得比较漂亮的女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受到女性的挤兑,以及因嫉妒造成的伤害。这种环境条件下成长的个人,对于一些“冲突”、“矛盾”自然就显得异常敏感,并且,他们会想尽各种办法地去避免一切冲突的发生,以免给自己造成伤害。
所以,讨好型人格就总是很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害怕自己的举动给别人带来伤害而造成矛盾的产生;如果真的避免不了矛盾,他们就会先道歉,避免矛盾升级;他们也不敢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害怕自己的需要会造成别人的不满。他们用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内心的安全感不遭到破坏。
而讨好型人格之所以如此热衷于维持一种表面上的和谐,是因为他们所有的行动都指向了一种终极目的,“我对你这么好,你能不能也对我这么好”
也就是说,讨好型人格所有的“利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变相的“想利己”——他渴望别人对他好,渴望获得别人的关注,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渴望别人能够觉察到他内心的需要,渴望别人能够主动帮助他,渴望别人能够欣赏他,渴望别人能够关心他,甚至渴望得到别人的保护。
因为他的不自信,缺乏自我认同,讨好型人格从骨子里就有着一种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自己一文不值,不配得到爱,也不可能有人会爱他,不可能有人无条件的爱他,帮助他,也不会有人因为他自身的某些特质就欣赏他,喜欢他,爱他”的思想,甚至认为自己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或无条件的爱。
对于他们而言,“我必须主动做好,做得更好,别人才会爱我”,“我必须成为别人所期望的样子,才能获得别人的肯定和支持”,而这种思想,在讨好型人格的脑子里根深蒂固。所以,在讨好型人格那里,只有自己讨好别人,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爱,而他们心里也希望别人以自己的方式对待自己,但很难开口,于是他会用自己的方式暗示对方,“我主动帮你带午餐,希望你也能帮我带几次”、“我在你最难过的时候陪伴你,希望你也能陪伴我”,但无论多少次,因为他们的讨好助长了对方的理所当然,所以讨好型人格内心其实大多是闷闷不乐的,只要他们一点没满足,就会引来对方的不满,并最终爆发,而他们自己则陷入一种强烈的沮丧、失望、背叛、不尊重、被抛弃的痛苦之中。
那么,有没有办法改变讨好型人格呢?
答案自然是有的。蒋方舟在没有去日本前,一直是讨好型人格,后来去了日本,在那个陌生的环境下,他觉得自己可以不用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不用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反正没人认识自己,于是他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看书、写日记,时间久了,他竟发现自己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敢于大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再唯唯诺诺了。
这倒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去一个陌生的环境。而是要先看到讨好型人格的三个核心错误:
1.觉得自己很弱;
2.认为自己必须做点什么才能获得别人的爱和尊重;
3.认为自己不配提要求。
由于早年的经历,以至于成年以后只要有一点点冲突,讨好型人格就会自己退行到一个孩子状,认为自己很受伤,需要保护。尽管有时候问题并不是严重,但他习惯性的夸大,认为自己解决不了。
这当然是他逃避问题的一种手段。
所以,讨好型人格想要改变自己,首先要认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孩子,有自己的力量——你不再是那个需要依赖养育者才能活下去的孩子,也不再是那个离开了养育者就活不下去的孩子,而是一个成年人,有了自己的能力,可以自己开天辟地,有足够的自理能力,即使是和别人发生冲突,也不至于死。而“死亡”正是讨好型人格害怕的核心,因为幼年时,讨好型人格认为自己如果不做得更好,就会被养育者抛弃,就会饿死或病死,因为没有生存能力。他把这和理念带入成长中,将自己视为那个需要依赖别人才能活下去的孩子,并把这种意识变成自己人际关系的基础。所以,想要改变自己,讨好型人格需要先彻底明白“你不再是脆弱的孩子,即使和别人发生冲突,即使你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也没有人能够使你死亡,因为你有自己的能力。”
上一篇:农村人,现在找个女朋友咋这么难呢,身边的光棍太多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