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请帮忙看一下是否是老瓷器?这是过去皇帝用的吗?
官窑,康熙,瓷器请帮忙看一下是否是老瓷器?这是过去皇帝用的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目测不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东西还行,是民国到解放初期的,说一下黄釉瓷器的鉴定方法.
清·大雅斋黄釉花卉筒瓶
黄釉,是以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锡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釉色,也称铁黄,最早出现在汉代釉陶上。商周原始青瓷、汉代越窑青瓷器上多见一些釉色偏黄的制品,严格地说,这不属于黄釉,仍属于青釉,或称为青釉中的青黄色釉。而在陕西等出土的釉陶器上,主要为绿釉陶器、褐釉陶器,偶见黄釉陶器。
汉代黄釉多有杂质,还不是一种纯正的黄釉,应该说可能仅仅是窑工们烧窑时因火候与配方的原因,偶尔出现的,属于一种偶然窑变的产物。就是因为这偶然窑变的原因,汉代黄釉陶,就颇有历史工艺价值。唐三彩、辽三彩上也有深浅不同的黄褐色釉,也属于窑变之产物。
黄釉还分低温黄釉和高温黄釉。瓷器上的高温黄釉,多为普通的民窑制品;而瓷器上的低温黄釉,多为官窑制品,非常珍贵。瓷器上纯正的低温黄釉,作为在烧成的瓷坯上两次入窑烧成的装饰釉,出现在明宣德年间。明成化、弘治黄釉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清三代官窑黄釉精美,而乾隆后期黄釉则进入衰弱期。
明弘治黄釉颜色较浅,称为“娇黄”,其器壁较薄,器底施白釉,白釉肥厚微呈绿色;器型多见直口盘,盘的曲度不大,为官窑器,器底有青花六字二排双圈楷字款。
明正德、嘉靖黄釉变深,为“鹅黄”和“麦芽黄”。比“麦芽黄”深者,又称“蜜蜡黄”。除单色黄釉外,还出现以黄釉为地,在花纹上加施绿釉。这种绿彩图案花纹大多在器胎上刻为图案轮廓,再施绿彩,也有青花、礬红并列一器的制品,如黄地黄花和礬红地黄彩釉图绘等制品,款识也为青花六字二排双圈楷书款
清代康熙黄釉釉质细而晶莹,似鸡油,故又称“鸡油黄”。康熙黄釉器出现黄釉胎子上加刻各种图案花纹之工艺。图案花纹烧成后隐现于黄釉内。同时还出现堆塑纹饰。如官窑器中的黄釉龙耳杯和堆塑的杯碟,颇为精细。
清代雍正黄釉除承袭前朝有“鸡油黄”的单色釉和黄地绿彩制品外,还出现了黄釉地施加粉彩的图案。官窑典型器为黄地粉彩十六孩碗和加粉彩云鹤云彩盘、碗。清雍正还出现了“粉黄”,黄釉中含粉较重,色浅而失透。有的粉黄在浅黄色中微泛青色,犹如“鸡蛋黄”,故又称“蛋黄”。
明清黄釉仿品仿明代施釉不肥而稀薄,露胎处无氧化铁的黄褐色,有的则黄褐色呈微红状;仿清代康熙鸡油黄施釉不均,釉色呈浓淡,有的泛现微青色,仿清代雍正粉黄釉质过厚,且多烧成橘皮状,釉面出现细小点子凹入。
新世纪前后新仿品总体特征:仿清三代黄釉胎质过细如白粉状,釉色比较嫩。仿明弘治黄釉胎骨偏重,黄釉器以青花为工业氧化钴原料。渗入胎骨,仿民窑器,粗劣,仿官窑器,精细,但缺乏一种硬质之光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博古观津,对产品分析,从年份到色彩分析到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要是皇帝用过,磨成面我过油炸一下吃了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黄地儿花卉茶碗儿,常见清中双圈款,官窑一般落款大清什么什么的,,再看画工,小孩画的,看胎拉胚痕迹明显,这样的物件皇帝不气死?不过值得收藏,价值不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好,这是老瓷器,是清中期民窑素三彩花押款民窑,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