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亡国,玉树,诗人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忧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客,恩客,一心留恋烟花之地,终日花天酒地,国事,家事与己无关,何谈国与家。没有卖就没有伤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过着纸醉金迷生活的达官贵人。
体现了诗人对达官贵人的讽刺之情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玉树后庭花》是陈后主亡国以后留存下来的曲子,这句诗中,作者想要批判的并非弹奏曲子的商女,而是听曲儿的人。这些听曲儿的人,不在乎家国仇恨,只是一味的寻欢作乐,而这其中的人,不乏高官或者该时代的王侯贵族。
诗人写下这首诗,以寻欢作乐不知国仇家恨的王侯贵族为嘲讽对象,在感慨家国时事的同时,也在说明一件事,正是因为这些关键时刻依旧只顾着享乐的人太多了,所以国家陷入了两难境地。
那么此时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政治腐坏的悲哀,有志难酬的遗憾,还有家国时事的感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泊秦淮
唐代: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夜泊秦淮,诗人听到隔江传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表面上,诗人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是诗人的矛头所向,却是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在距陈朝覆灭已有两个半世纪之遥的晚唐衰世,竟又有人不以国事为怀,用亡国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历史悲剧又将重演的预感。“不知”实为“商女”开脱之词,唱者无心,而听者有意。“犹唱”二字上溯历史,说明沉缅酒色的挥霍者古已有之;下照现实,揭示了当今的达官贵人像陈后主一样,如此下去,也将亡国;如不改弦更张,将要自蹈覆辙,不堪设想。抒发了诗人的振聋发聩的警示。
此诗构思奇巧,情景交融,用典恰当,寓意含蓄,语言凝炼,诗评家沈德潜盛赞此诗为“绝唱”,确实是名不虚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然是看歌舞的人,他们占有更多社会资源和权力,却不思收复失地,而是享受生活,这是一种无耻的表现。
仓廪实而知礼仪,穷人不知礼仪也就算了,富人和统治阶级也不知礼仪,不思雪耻,这就无法原谅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