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范仲淹一介文人,何以能坐镇西北?
范仲淹,西夏,北宋范仲淹一介文人,何以能坐镇西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仁宗康定元年(1040)三月,52岁的范仲淹复天章阁待制之职,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未到任即改任陕西都转运使,他终于来到了战场。范仲淹特别反对当时急于求成的观点,部分大臣极力主张立即发五路大军,讨伐西夏。范仲淹说:如此轻举妄动,“无功而有患”。范仲淹战略整局观点核心是积极防御,伺机反攻。大方向有了,剩下的就是具体怎么做了。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范仲淹对宋、夏双方的形势,进行了了深入分析,得出了宋军战斗力太差这一人人都知道,人人都不敢说的事实。没能耐还说大话的宋军,需要就行一番整顿了。针对沿边军队编制和作战方式不合理、缺乏起码的军事训练等现状,范仲淹着手大规模的整顿和变革。宋朝军队官制有总管、钤辖、都监等级别,总管领兵一万人,钤辖领兵五千人,都监领兵三千人。一旦发生战争,逼迫官小的先领弱兵出战,级别高的将领率精兵在后面逗留不前。范仲淹说:“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不选人,选官。这废物制度怎么能够打胜仗呢?军队操练起来,一面防御,一面练兵。
时机成熟了,军队强大了,真正的战争开始了。范仲淹派遣经过整顿训练的军队,在延州周边主动出战。大获全胜,北宋战争史上少有的巨大胜利,经过接下来的继续整顿,西夏人彻底明白了范仲淹是位什么样的人。凡是知道范仲淹坐镇边境,立马灰溜溜的回家去,北宋少有的高光时刻。
文人到底还是文人,任何地方都是能码字的。看看范仲淹的思乡之情吧!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谁说书生误国,谁说书生百无一用。看看,码字码死你,打仗打死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他虽不懂武术,但却熟读兵书,对排兵布阵很熟悉,且赏罚分明,善于用人,发现拔擢了狄青、种师道等名将,将士们都敬服他;另外他一心为国,坚持着眼长远、积极谋划的方针经营边关,积极备战,而不是一味软弱的对西夏。在他的经营之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战术,就取得了对西夏的几个胜仗,把西夏的狂妄打掉了,再一次证明只有策略对路、运作得当,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起范仲淹首先想到的是一代文豪,先天下者忧而忧,后天下这乐而乐,实际上范仲淹还是北宋镇守边关的名将。
范仲淹作战骁勇,力压西夏国。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对武将很忌惮。文官带兵就能了惯例。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严重削弱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面对强大的辽国和西夏,宋朝在军事上十分被动,屡战屡败。范仲淹改革兵制,战斗力猛增,取得了不错战绩。
北宋的文官制度严重束缚了军队的战斗力,纵使白起韩信也无济于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江风来,我来回答该问题。说起范仲淹,很多人都会想到那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代文豪,而实际上范仲淹还是北宋时代一位著名的边关将领。
他统兵作战时候曾经一度压制了骁勇善战的西夏国,他培养的将领威震天下,他改编的军队直到北宋还是国家最可靠的支柱,他之所以能坐镇西北,与他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是分不开的。
首先:经济上,重视商业在边防中的作用,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和政府军费支出,改进入中制度,关心民众疾苦。修筑堡寨,招置士兵,广置营田。
其次:政治上重视人才,一方面积极发掘人才和培养人才,一方面用其所长让他们报效祖国。
最后:军事上,正确分析战争形势,采取积极防御战略,整顿训练军队,提高军队战斗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坐镇一方,和走江湖差不多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古代行镖,一般人想法,只要镖师厉害,一路碾压一路打就行了。但实质不是这样,打了就要结仇,而仇结大了,所谓双全难敌四手,这一路全是仇家,如何能行的了镖呢?即便是现代坦克,遇到巨型坦克壕,也没辙吧,何况镖师又不是坦克
真实情况是古代镖局开辟镖路时,都在交朋友,沿途的绿林、官府、地方豪强吃道上饭的都一一打点拜码头,这样行镖也就是运货,押镖的镖师主要防的是临时起意的小毛贼
坐镇一方,更多的其实也是处理各方关系
西北三帅,夏悚、韩琦、范仲淹,全都是文人
边疆战区,战场冲杀是一方面,但冲杀之前减少对方盟友削减对方战争潜力更是重中之重。而削减对方盟友,这个就不是刀剑武力能解决的,直接用刀剑和行镖一路打过去又有什么区别呢?到时候弄的一路仇敌,对方盟友越来越多,这仗还怎么打?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文人处理各种关系,那真的是得心应手,尤其是大宋那种讲究以文御武、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年代,让文人坐镇是必然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