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两宋时期,西夏为何能够在辽、宋和金国的夹缝中生存那么长时间?
西夏,北宋,公元两宋时期,西夏为何能够在辽、宋和金国的夹缝中生存那么长时间?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两宋时期,西夏为何能够在辽、宋和金国的夹缝中生存那么长时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您好,非常高兴能够回答您的这个问题。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回答这类问题,心情是非常愉快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家庭内部的打打闹闹,是一种必然,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是中华民族融合和进步的一种方式,正是这种互相纷争和借鉴,才形成了各具特色而又团结一心的可以传承五千年的民族大家庭。
而大宋,就是这样一个有苦痛有光芒有传奇的民族融合大时期。
基础知识:
欲了解西夏在夹缝中长时间生存的原因,有必要先了解这几个并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北宋时期的形势图)
宋朝: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赵匡胤称帝,都城开封;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赵构迁都临安(今杭州)。
辽国: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统治区域主要在我国东北一带。
西夏国: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国。统治区域在我国西北一带。
金国: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东北女真族不堪忍受辽国统治,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会宁称帝,统治着在我国东北的部分部分。
(南宋时期形势图)
从北宋、南宋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分布情况来看,西夏是比较尴尬的,处在宋、辽、金、回鹘、吐蕃等政权的包围中,区域不大,腹背受敌。
原因分析:
天时、地利、人和?西夏的“长寿”秘诀究竟是什么?
1.宋和辽拉锯作战,疲惫不堪,都想回家休息了。
公元979年,宋太宗决心围攻北汉,辽军来干涉,太宗堵截了它,灭了北汉政权。后来打到幽州,辽国又派大将干预,高梁河一战,宋军大败,然后一直骚扰宋朝边境。
公元980年,宋取得雁门关大捷,辽惨败。
公元989年,宋辽大战,宋败,杨业战死沙场。
。公元1004年,辽军大举南侵,11月,到河南澶州,宋真宗在寇准的强烈建议下,亲自督战。辽大将萧达凜战死,辽军大败,元气大伤。同年,双方签订《澶渊之盟》,形成了百年的和睦相处。
打到20年,敌人都相互认识了,宋、辽统治阶级和人民都想好好休息了。
2.西夏于夹缝中强势崛起,与北宋大战,互有胜败,最后,和议共处。
就在宋辽斗得难分难解的时候,党项族西平王李德明的儿子李元昊,雄心勃勃,多次打败吐蕃和回鹘部落,他父亲死后,于公元1038年,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元昊想强迫宋朝承认他的地位,仁宗皇帝不同意,于是,元昊决定攻打宋朝。
而此时的宋,自从公元1004年后,都30多年没有经历大规模战争,疏于训练,常常被西夏打败。
公元1041年,元昊亲率大军进犯渭州,用计谋在六盘山下取得大胜,宋军死伤惨重。
之后,宋和西夏发生多次战争,互有胜败,后来,仁宗皇帝再次启用韩琦、范仲淹防守边关,部队战斗力大增,西夏才不敢进犯。
公元1044年,宋夏签约议和,宋正式册封元昊,元昊向宋称臣,史称“庆历和议”,部分内容如下:
元昊对宋称臣,宋册封元昊为西夏王;重开沿边榷场恢复商贩往来;宋每年向西夏赐西夏银72000两、绢153000匹、茶30000斤,改”岁币”为“岁赐”。
此后,北宋内忧不断,民族之间还要“赐银”,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社会弊病,财政入不敷出,任由辽和西夏的存在,军事上根本不敢举行大规模战争。
3.辽国内乱重重,政治腐朽,与西夏大战,败后和议。
辽国在辽兴宗耶律宗真时期开始由盛到衰,特别是经历萧太后的争权和皇太叔之乱后,辽国大势已去,统治内部已经非常腐朽。
公元1044年,夏辽之间的长期摩擦升级,战事一触即发。五月,辽兴宗屯兵十万在西夏边境,随后进入西夏境内掠夺。西夏在东部边境部署兵力随时准备迎战。
十月,辽兴宗统兵十万分三路进攻。夏军大败,退回贺兰山,元昊借请罪之机采取缓兵之计,最后辽军大败溃逃,死伤无数,辽兴宗逃脱,元昊大胜。
从此辽兴宗已经无力消灭西夏,两国便开始议和,战争结束。
到辽国最后一个皇帝天祚时,辽国已经摇摇欲坠。即位后的最初十几年,他不理朝政,终日打猎钓鱼,和金的战争也是屡战屡败,政治更加腐朽,全国上下离心离德,军队毫无斗志。
4.西夏与宋、辽、金三方结盟,最后惨亡于蒙古铁蹄。
在辽国的统治后期,东北的女真族逐渐强大起来,开始反击辽国的统治。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大金。即位不久,攻打辽国的黄龙府。
在这段时期,金有雄才大略。为免减小阻力,金国和西夏结盟,双方一拍即合,互不进攻。
到公元1120年前后,宋金达成“海上之盟”,按照约定,宋收复燕京。公元1121年至1123年,北宋和金国联合对辽国开展军事行动。金国将兵非常勇猛,成功地将辽国击败赶到了中亚。而宋军大将童贯以为辽已经不堪一击了,不想一连吃两个大败仗,损兵折将,金军背信弃义,趁机拿下燕京。
公元1125年,金灭辽,然后,发兵南下,把进攻矛头转向北宋王朝。
公元1127年,“靖康之耻”,东京告破,金灭北宋。
(靖康之耻图)
金国顾及和西夏的盟友关系,没有马上对西夏下手,而崛起于漠北的大蒙古国,铁木真亲率大兵,带六次入侵西夏,铁木真最后战死,秘而不宣。蒙古挑拨离间,各种办法用尽,最后于公元1227年灭亡西夏。
总结:
西夏国的长期存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不是偶然 。
从公元1038年到公元1227年,西夏存国189年,历经十位皇帝而亡。西夏的存在好像是其他几方政权的姑息,其实不然。这个偶然里面有必然。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林立,北宋实现不了统一,那么,几个政权并立互相牵制,形成鼎立局面,是最好的结果,也是那段历史的必然选择。
而且,西夏和宋、辽的结盟,都是通过战争,靠实力实现的,哪怕最后,强大的蒙古铁骑进攻了六次,才灭亡西夏,都不算是取巧。
西夏在我国西北的土地上,创造了一段空前的传奇,演绎了一段近200年绝处逢生的历史风云。
(以上回答,但愿对您有帮助,如有不同看法请留言探讨。)
参考文献:《二十四史》中的《宋史》《辽史》《金史》。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