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范仲淹一介文人,何以能坐镇西北?
范仲淹,西夏,北宋范仲淹一介文人,何以能坐镇西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果用轻描淡写的“一介文人”定义范仲淹的话,那只能说明他只知有一篇散文《岳阳楼记》。不错,《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看图作文,他借楼写湖,凭湖抒怀,抒发了自己“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种爱国爱民之情怀。表现了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鼓励和安慰了一样遭贬的战友。这是一篇堪称完美的伟大作品。
应该这样总结:范仲淹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临朝听政的刘太后去世,竟然留下遗诏,要自己的“好姐妹”杨妃继续垂帘听政,保护自己的儿子赵祯。第一天群臣面见皇上,却被礼仪官告之先去朝见太后(杨妃),正在群臣不知所措时,御史中丞一声惊天大吼:“谁命汝来”,四个字置对方于名不正言不顺之境地。于是所有矛头指向己故刘太后。
这时的范仲淹成了这场风波中稳定朝局的中流砥柱。赵祯终于独断乾纲。
在今天的宁、青、陕一带,西夏这个以党项族为主的政权,在李继迁、李德明的苦心经营下,1032年由于李德明去世,太子元昊继承职位为定难军节度使,承爵西平王。
公元1038年,李元昊正式建立大夏,改年号为“天授礼法延祚”。宋朝闻知此消息后大为震惊,立即命知永兴军夏棘兼径原、秦风路安抚使,知州范雍兼郴延、环庆路安抚使,意欲进攻夏州。
公元1039年,宋朝拒绝了元昊“明臣暗君”的妥协办法,命令狄青讨伐元昊。狄青初胜后败,元昊伏兵三川口,俘获宋军刘、石二将。
宋朝兵败后立即眨了范雍,重用韩琦、范仲淹经略陕西。范仲淹采取措施,把延州府的18000名士兵分由六位将领训练,把当地流浪人口聚集一处,在生活上作出安顿,减轻当地人民负担,使社会矛盾得到缓和,对防御党项贵族的侵犯,起到很大作用。
但是,韩琦急功好利,主张“速战速决”,于庆历四年派8000壮士先锋出征,结果元昊以10万精兵对抗,在六盘山一带被西夏兵伏击,宋军惨败。韩琦和范仲淹被贬官去职。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朝庭重新把西北防线分为四路,范仲淹依旧负责四路的军务。范仲淹兼任的庆州府事务,他上任后立即团结周边诸羌部落,巡视他们的领地,检阅他们的队伍,给予必要的犒赏,订立攻守同盟,这部份土著队伍的加入,削弱了西夏力量,在此期间,他作诗一首:“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见花。将军了边亊,春老未还家。”
也在这一年,西夏十万大军分兵两路南侵北宋,西夏军优秀的统帅李元昊从力量薄弱的宋军防线中部进攻,负责镇守的王沿大败,损失万人,幸好范仲淹提兵救援,西夏兵只好撤退。
此后李元昊虽然再次发动战争,宋军却节节胜利,西夏军始终困于西北一隅。这样的局面依靠的是韩琦、范仲淹等良臣武将的镇守有方。
关注我,为你解开历史暮后的问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家好,我是渔公子,我来回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出自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宋太宗端拱二年,范仲淹出生于吴县,两岁时因父亲逝去,跟随母亲改嫁到山东一户姓朱的人家。直至长大后,知道自己并非朱家人而是范家的后代,觉得既已认清身世,于是选择走出家门。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考中进士,先是接回母亲,继而奏明朝廷,恢复范姓。
自1040年,宋夏战争开始。在越州任知府的范仲淹就被朝廷点名派往宋夏战争前线任职。
众所周知,范仲淹只是一介书生,一个政治家、文学家,从来就不是武将出身,那么北宋政府为何要派他去守卫边疆,抗击西夏呢?
范仲淹被选去西北的原因分析: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
众所周知,北宋一直实施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究其原因,是因为宋太祖总结历史教训和自身实践经验的结果。
五代时期,由于武将专权,拥兵自重,从而导致谋权篡位之事屡屡发生。宋太祖也是通过掌握兵权,发动“陈桥兵变”后,兵不血刃就夺取了后周政权。
因此宋太祖对手中握有兵权者十分忌惮,因而制定和实施“重文轻武”的国策。
自宋初确立这种基本国策后,经过近百年的贯彻落实,到了宋夏战争前夕,北宋军队已经出现严重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因为国家规定如此,说明北宋统治者最担心的就是武将夺权兵变,在这种大环境下,谁舞刀弄枪,逞强好胜,就是不知好歹。
其所造成的结果自然就是极度缺乏有军事能力的武将,面对无将可用情况,北宋政府也只好从文臣中选择,范仲淹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被选中。
一介书生范仲淹,何以能够坐镇西北
不得不说,北宋政府选择范仲淹确实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一点被范仲淹西北抗夏的成绩所证明。
那么范仲淹区区一个文臣,怎么能在西北抗夏取得好的成绩呢!
其实范仲淹虽然只是一个文臣,此前也没有过从军经历。但他却对军队的弊病,对国防的空虚早已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早在天圣三年,范仲淹担任大理寺丞时,虽然只是一个掌管刑狱的低级官员。但他并没有自轻自贱,而是不顾人微言轻,直接给摄政的皇太后及宋仁宗上《奏上时务书》。
在这封上书中,范仲淹对国家日益显现出的文学浮华,武备废弛,言路不畅等方面给予了重视。尤其是在军事方面,他能够引经据典,结合古今实例,提出要加强武备,巩固边防,强化军事指挥人才的培养、选拔,加强军事训练,提高部队战斗力,防患于未然的主张。
天圣四年,范仲淹在母亲病逝,家中守孝之时,又《上执政书》,大胆提出了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政的思想。
其中的“备戎狄”,其关键在于“育将才,实边郡,使夷不乱华”。显示出了他杰出的军事天才和深远的政治预见性。
并且在范仲淹早年为官时,他曾作的一首诗《河朔吟》中,就提到了历史上三位赫赫有名的军事人物,他们分别是张良、李牧、严尤。
范仲淹立志一定要像张良那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要像李牧那样屯田戍边、保家卫国,像老将严尤那样爱护百姓,建功立业。
而在西北抗击西夏的军事实践中,他也确实受到了三位军事前辈的影响。
因此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早年的范仲淹其实对军事思想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他虽然只是文臣,但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军事家的战略眼光,因此他虽作为一介书生,却能够坐镇西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