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范仲淹一介文人,何以能坐镇西北?
范仲淹,西夏,北宋范仲淹一介文人,何以能坐镇西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也不能这么说吧?战争,并非只是武将的冲锋陷阵那么简单。因为除了冲锋陷阵以外,运筹帷幄更是在战争中占据很大的一席之地的。说到运筹帷幄,自然是指谋略,战略方针的制定。就像打仗。打不打,是上面领导的决定。一个带军将领是无法决定的。因为这是国策。是国家的对外方针。是政治的延续。接下来,如果上面决定了要通过战争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这时候,就不存在打不打的问题了。因为领导决策层已经决定了要开战了。打。接下来的问题就变成了执行力的问题了。打。该怎么打?先从哪方面入手?通过战争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用多少人,消耗多少资源?通过这次战争能获取多少资源?等等等等。总之是报告越详细越好。这叫战争评估。报告通过后,就是军队的调度问题和粮草辎重的运行问题了。从那个区域调兵?什么兵种?相互之间怎么配合?等等等等。这就是执行力的一部分了。具体分到下面就更详细了。这就是怎么打?然后是,先打哪儿?用多少兵力?使用什么战术?等等等等。这些工作从决策层到执行层面,大部分都不是离开武将就不行了的事。这些步骤大部分恰恰都是文人担当的。范仲淹应该就属于这些部门的。所以,领兵作战的可以是武功高强,以一当十甚至是以一当百的将军,当然了,万人敌更好。但坐镇军营的,不一定都是将军。恰恰相反,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坐镇大帐的比比皆是。说俗了就是,范仲淹是个下棋者,他只需告诉手下的将领,你的部队只需要在某个时间点,到达指定的位置。然后如此如此就行了。至于如何到达指定的位置。以及具体操作。那就不是他该操心的了。要知道。诸葛亮辅佐刘备,凭的就是谋略和智慧。难道诸葛亮不是文人吗?呵呵,诸葛亮不仅是文人,而且还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但面对诸葛亮,有谁敢说诸葛亮不会用兵呢?我想,范仲淹虽然不像诸葛亮那么变态吧?但只要是让他坐镇。那么他应该是没问题的。除了范仲淹,历史上的文人坐镇,力挽狂澜的文人也不少。比如于谦,比如王阳明。比如曾国藩。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想知道的历史,不得不说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驿站x,感谢关注与点评。
在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里有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不但是范仲淹的政治理想,也是他一生的做人标准。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但我们往往忽视了他还有一个军事家的身份。
范仲淹年幼丧父,为了生存,母亲带他改嫁,因继父姓朱,因此范仲淹小时候的名字叫‘’朱说‘’。由于家庭条件等原因,范仲淹从小勤奋刻苦,立志做一个栋梁之材。在20来岁时中举,进入仕途。先后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
范仲淹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因此付出了不小代价,经常被贬。公元1040年,范仲淹与韩琦一起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他们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了西北边防,并重用和提拔了狄青。大家都知道范仲淹是一介文人,在重文轻武的北宋,为什么要去到前线,镇守西北边关呢?
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政权,公开同北宋反目,为了让北宋认可西夏的合法性,李元昊与北宋大战三川口,北宋不堪一击,大败。西夏派兵集结于延州城下,形势非常危机,北宋朝廷得知这一消息,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
公元1040年,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宋仁宗在众大臣的提议下,把范仲淹调到京都,出任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不久升任龙图阁直学士。同韩琦一起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当时的安抚使是夏竦。不久范仲淹出任延州知府,他上任后,废止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修筑军事防御基地,节省军费开支,把钱用在刀刃上。
1041年,宋仁宗下令攻伐西夏,范仲淹觉得时机尚未成熟,向宋仁宗建议,稳固边防,加强防范,并用恩宠的方法,招降了李元昊的向导西羌,这一计策让西夏损失很大。同时范仲淹令军士们修筑承平和永平等要塞,并扩建城池,收留流离失所的百姓和归附的羌民,举措深得人心,随后不少部落归顺北宋。1042年,李元昊率兵伐宋,范仲淹率军联合各部,把西夏军赶出了边塞。
范仲淹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宋仁宗的赞赏,范仲淹被授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等职。在范仲淹的建议下,北宋恢复设置了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李元昊在如此形势下,不得不议和(庆历和议),西夏向宋称臣,北宋边境从此安宁。
1043年,范仲淹回京任职,被授枢密副使,后拜为参知政事。后作《答手诏条陈十事》,在宋仁宗的支持下实行一系列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历时仅一年有余,就在一片反对声中宣告失败。但范仲淹的改革行动,给后来的王安石变法起到了借鉴作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谁说书生误国,谁说书生不能上马带兵打仗,偏见。明代写“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力挽狂澜,扶大明于将倾。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神机妙算,用兵如神。清朝曾国藩,硬生生把如日中天的天平天国给灭了。不过他们只是个引子,下面出场的才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范仲淹。
我们探讨的问题就是范仲淹为什么这么能打仗。
范仲淹这么能打的第一个原因,北宋太软了,是个国家就能欺负他。北宋立国,太祖陈桥兵变,皇袍加身,担心啊,后杯酒释兵权,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也没有了能打的将领。多年来的强干弱枝(强大的军队都在中央,地方都是老弱残兵)、守内虚外(怕有人造反)和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造成了北宋军事力量的薄弱和边塞防卫的松弛。而且军队的训练荒废已久,三冗严重,人多不干活“。有的将士,甚至不能披戴盔甲、上马奔驰。好一点的能够骑上战马、拉开挽弓、做出射箭动作,也只能望空发箭、射出一二十步的距离。而且,边塞“城池不修,资粮无备”这种情况下,西夏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