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红楼梦》反映了什么?写了什么故事?
红楼梦,作者,封建社会《红楼梦》反映了什么?写了什么故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红楼梦写的是大清入关后一百年的历史!表面是公子红妆,隐藏的是大清宫闱秘史!如顺治出家之谜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和尚有话说
《红楼梦》是和尚最喜欢的书之一,前前后后看了很多遍。和尚以为红楼梦是一本“悟道”书, “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即一部大书的主旨。和尚非“红学专家”也无意研究红学,只是喜欢而已。本系列文章主要谈红楼梦中的诗词。
木心先生有言“《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此语深得我心。盖曹雪芹先生乃是以小说家的笔法和创作者的天才去为书中人物量身定制诗词作品,故而很难评判曹雪芹先生的诗才高低。因此读文中诗词,势必要带上人物性格和命运的讨论,和尚对此将稍作点评,把眼光集中在诗词本身来看。
和尚计划用这个系列文章,解读《红楼梦》中的诗词,探讨其笔法和优劣。而书中之“回前诗”、“回末诗”以及一些谶语和谶诗将不涉及。
是为序。
红楼梦诗词全鉴
石上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和尚品《红楼梦》
石头在幻形入世经过一番悲欢离合之后,将所经历之事写在石头上,其开篇第一诗即为此。曹雪芹《红楼梦》开篇笔法狡猾之甚,作者在书中非第三人称客观叙述,也不是第一人称之自述,而是模糊道之。故而石头可能是曹雪芹自己,也可能是书中之贾宝玉。作者自身的感悟和经历和书中贾宝玉之经历和感悟有某种契合也有不同。这是作者笔法高妙之处,也是后人茫然不可索解之处。看诗:
石头是女娲炼石补天所剩的一块,因为他“不堪入选”故而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补苍天”是实现自我和振兴家业,但是这石头资质有亏故而被弃之不用。但是他经过锻炼,灵性已通。这可窥见石头(甚至是曹雪芹)的矛盾之处,首先他有被选用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也有振兴家业的责任,但是它却不堪选用。为何不堪?其一,女娲补天需要石头三万六千五百块,偏偏他多了出来,因巧合而被遗弃;其二,或许他资质难堪大任,故而女娲主动放弃了它;其三,它或许不想承担本该是自己的责任,或许他也没有承担振兴家族和实习自我的能力,故而被舍弃。这三点可能都是“石头”没有得补苍天的原因。
但是它经过锻炼,灵性已通,遂又不甘寂寞和被埋没。故而又苦苦哀求想要去人间经历一番。但是“石头”经过一番悲欢离合,反而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故而说“枉入”。这是“石头”经过一番悲欢离合之后的感悟,因为无益,故而说“枉入”,这是对它幻形入世的忏悔和否定之意。从前两句诗,能看出“石头”内心之矛盾,也可理解成作者自身的矛盾和纠结之处。因此对于人世,看透和绝望都是一种无奈,而不是心平气和地看淡,这是《红楼梦》的悲剧之处,也是作者内心悲凉之处。
虽然无材补苍天,红尘经历也只是枉然,但是“石头”仍然想把所经历之事告诉读者。这也是作者内心之矛盾。既然看破何必说出?既然无力何必挽留?但是“石头”仍然把这段故事详细记录下来,既是对过去深深的怀念,也是对自己深深的忏悔,同时也是一种绝望和孤独。因此,读红楼,要能领会到曹雪芹何以在穷困凄凉之时认真写一段由繁华到幻灭的故事,也要看到作者内心之矛盾,有忏悔,有绝望,有缅怀,有不舍,也有一种看破的悲凉。如此,方可谈红楼。
绝句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和尚品读《红楼梦》
《红楼梦》开篇,作者笔法狡猾,所谓“真事隐去,假语村言”云云,就是故意把写书之意旨模糊化,并且所记述故事既无朝代纪年也无军国善政,故而是“荒唐言”。作者何以写得烟云模糊,可能是不想袒露心底隐秘,也可能不方便说破,更可能是因为政治上的压力,作者假托虚构,虽“荒唐”却真实,虽无稽却有迹。这可见作者之苦心经营,所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也可看出作者内心之纠结矛盾。书虽荒唐,但是却贯注了作者太多的情感,故而“一把辛酸泪”。因真实而心酸,因忏悔而心酸,更因绝望和无力而心酸。其“心酸”也可指作者半生潦倒之穷困悲凉的心酸。
首句“荒唐”是书之表象,“心酸”是内心之真实,这看似矛盾其实因“荒唐”而更心酸,因“心酸”而不得不用“荒唐”之言。这句诗,笔力遒劲,压抑悲凉,纠结中情思喷涌而出。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其中之“痴”字最耐人寻味。何为痴?知其不可而为之可谓“痴”;费尽千辛万苦而一无所得可谓“痴”,执拗懵懂至死不悟可谓“痴”,保留天真纯良,内心之真诚和炽热不随遭际改变更可谓“痴”;当然,痴迷人世悲欢而不能了悟放开,更可谓“痴”。作者为何痴?放不下,看不开,悟不到,都让作者“痴”。而作者说“都云”,可见他写《红楼梦》在别人眼中也是“不合时宜,于事无补”吧?但是作者仍然执拗地写下去了,为何?因为作者需要别人了解和知道。“倩谁记去作奇传”“谁解其中味?”两句同一机杼,都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倩谁记去作奇传”,这句作者有传书之意,但是“谁解其中味?”则更多的是无奈和绝望之叹。“都云”作者痴,但是谁真正了解作者内心的况味呢?
在此需要再拨寻一下作者的内心。作者对创作《红楼梦》内心是矛盾的,首先作者一事无成而有愧于家族事业,其二作者自比无用,也有否定自我的意思,但是作者仍然去写《红楼梦》,就仍有表达自我之意。但是作者似乎心有惴惴,故而可能且写且疑,且写且惧。其内心之压抑和孤独可想而知。
这首诗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叹,矛盾但是直接,袒露但是曲折,这可算是“哭成此书”的最好注解。
自题诗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和尚品读《红楼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