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书法中楷书,行书,草书有什么区别,学习它们有什么意义?
楷书,草书,行书书法中楷书,行书,草书有什么区别,学习它们有什么意义?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楷书、行书和草书有什么区别?学习这些书法有什么意义?”你的问题看似没道理,其实也有一些道理。
这就是说,我们真的需要既要学习楷书,也要学习行书,还要学习草书吗?
如果你不是想学书法。真的不需要学那么多,起码草书不需要学的。
我们现在的楷书、行书、草书可以说是一个三位一体的书法体系。
楷书从起源上来说,是汉代末年就有一些萌芽了,但是,楷书到魏晋时代才比较成熟了,曹魏时期的书法家钟繇的《宣示表》标志着楷书的草书,被称为楷书的鼻祖。
但是,真正达到全国统一使用楷书写字,还是以唐朝为准。从曹魏钟繇到东晋王羲之的300年中,隶书仍然是主流书法。
楷书横平竖直,写起来比隶书要快,看起来比隶书更有方块字的整齐儒雅之美。
由于楷书点画清楚,笔笔分明,所以,南北朝以后到唐代,就逐渐成为通行的标准字了。
我们今天所有的出版物,都采用的“宋体”印刷字,就是从手写的楷书体雕刻为雕版字而形成的。所以,我们读书看报的字体,也是现代化的楷书字体。
书法的楷书,是我们写字学文化的基础。
我们从识字的第一天起,就给你看的是楷书。因为这种字笔画分明,横平竖直,没有含糊的地方。
学汉字我们一开始就学会了做事要做明明白白的事,写字要写清清楚楚的字。说话要说有条有理的话。
楷书还有历史的内涵,因为楷书是从历史的发展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中国最早的字是甲骨文,但是,甲骨文只是特定的人群在使用,我们现在还不能确定甲骨文到底使用了多少年?是从什么时代使用的。所以,甲骨文尽管是中国最早的汉字,却还谈不上是“楷书”。
不过,后来的金文与甲骨文的继承关系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楷书,就是书法标准和汉字标准的意思。楷就是楷模,是样板,是大家都要学习的字。
西周的金文,是中国最早的“楷书”。虽然金文中有一些商朝文字,但是主流是西周文字。这是因为周朝使用文字,推行文字普及发展的力度是商朝之后非常空前的一个朝代。
汉字真正成为成熟的社会化文字,也是从西周开始的。所以,西周文字为主体的金鼎文字,从西周到战国,流行了大约800年。
但是,在这8000年中,春秋战国的后400年,由于诸侯国互相争霸,周朝王室的统治衰微,各诸侯国的文字,各自为政,互相拉开了一定的距离,文字比较乱,没有西周那样统一。但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字主流,仍然大体保持了“金文”的特色。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出于强化国家集权的需要,颁布了书同文的政令,整理了金文,按照秦国使用的字体样式,统一规范了汉字标准。
历史上把金文叫大篆,把秦始皇统一后的文字叫“小篆”。因为大篆和小篆都是篆书体系,只是有前后的不同,并没有巨大字体的演变。
小篆是中国文字史上真正的“楷书”。也是祖母级的“楷书”。
因为,中国的小篆这种字体,是汉字历史上的第一个字典,是第一个书法史上的“字祖”字体,是中国汉字“字典的字典”。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事还真是有一点历史故事的。
汉字事实上在战国晚期,已经在流行一种“行书”,这就是隶书。
为什么说隶书是“行书”?因为隶书是篆书的快速写法,也是篆书的解体写法。
如果战国时代还是一个金文的时代,汉字的“楷书”,当然就是金文这种篆书了。
但是,篆书写起来有点慢,也不太好写,所以,下级文职官员,写文书就比较潦草,如果快速写出篆书,就是隶书的那个样子了。所以,我们可以把隶书看作是篆书时代的行书了。
而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时候,其实民间已经非常流行隶书了。
但是,隶书在秦朝当然还不属于官方认可的规范字,所以,没有禁止隶书,也没有提倡写隶书。隶书为什么叫“隶书”?历史上有很多说法。其中一个说隶书是“佐书”,就是辅助书法的意思。我个人认为,这个书法太精确了。因为,隶书早期并没有官方规范文字的地位,它只是篆书的快速写法,是对篆书的补充。
可是,秦朝只有短短二十多年就灭亡了。取代秦朝的是汉朝。
汉朝的官方楷书仍然是秦始皇统一以后的“小篆”字体。这样,小篆的楷书地位就进一步得到了巩固。
但是,在汉代,隶书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发达,以至于官方也用隶书写官方文件了。
到东汉时代隶书已经完全与小篆一样,成为一种“楷书”了。
因为大家都在用隶书写文章,而不是用小篆写文章。
例如东汉末年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至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雕刻的《熹平石经》,就是东汉德高望重的大书法家蔡邕用隶书写的一个儒家经典。
根据汉灵帝的意见,他把儒家学生当时必学的七部经典著作《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刻成石书,立在太学供学子们学习。
蔡邕不但是文学家,也是书法家,所以,蔡邕的书法也成为一种楷书,成为东汉末年的书法样板。
这其中就有蔡邕的女儿蔡琰和钟繇,也是学习蔡邕书法的学者,他们都是著名书法家。这就是隶书是楷书的证据之一。
在东汉以后,中国的“楷书”,实际上已经有两个:一个是小篆,一个是隶书。中国的书法,也除了篆书,还有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所以,汉代开始小篆永远就定位在“楷书”,而隶书被后来的“唐楷”,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楷书”给代替了。
所以,我们今天的楷书就是从唐楷中来的书法。
那么小篆呢?它的“楷书”地位仍然没有任何变化,而且还是“字典的字典”!不过,今天,一般我们是不会学习小篆的,所以,这个“楷书”我们绝大多数人不但不认识,更是很难写出来的。
但是,古代小篆是必须要学的书法。因为,汉字有一个经典《说文解字》是我们研究汉字的每一个字的来源和原始原理的字典,也是学习儒家经典文献的,依据,所以,《说文解字》必须学。正因为如此,小篆才具有“字典的字典”的地位。
因为不论我们今天的《新华字典》还是古代的《玉篇》、《康熙字典》的依据,都是从《说文解字》中发展而来的。
假如没有《说文解字》这部字典的字典存在,可能我们发现甲骨文之后,能不能认识这些字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可见小篆流传下来的重大意义。
由于从唐代以来就我们已经习惯于唐楷、行书、草书这样一个书法体系了。
所以,楷书是我们今天的标准字,我们必须学会写堂堂正正的楷书。
那么,行书和草书是怎么回事?其实,按照文字学的观点来说,行书和草书,只能算是“辅助文字”,就像隶书是“佐书”一样,根本不是“标准字”。所以,理论上说,我们真的可以不学行书、草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