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马戛尔尼使华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中国,英国,使团马戛尔尼使华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使团在天津受到总督的热情接待,马车、手推车、马匹和苦 力装载着 600 箱礼品,浩浩荡荡地运往北京。虽然马戛尔尼的座 船上插着一面『英吉利贡使』字样的小旗,但他却决定不作抗议。 在北京,他下榻在颐和园达五天之久,随后于 9 月 2 日,动身前 往北京以北约一百英里处长城之外的热河,皇帝正在那里避暑。
乾隆皇帝是一个喜爱虚荣和炫耀的年迈君主,对英国使团的的来 心满意足,但当听到马戛尔尼不愿行磕头礼的消息时,不免有所不悦。在 8 月 14 日的一份上谕中,他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 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 今尔(马戛尔尼)国王遣尔前来祝贺,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礼纳贡之诚。』陪同使团的中国官员受命向英使建议,若其因用布扎缚腿足而不能跪拜,则可在跪拜时候解下而后再行扎缚。
马戛尔尼本人似乎对叩头并不太在意,但他不想做任何有 损于其国家尊严或显示出做中国藩属的事情。 马戛尔尼放出话 称,他可以向皇帝行他向英王陛下所行相同的礼节,且如果一位 与他官爵相当的中国人愿意向英王陛下的画像行磕头礼,他也可 向皇帝磕头。最后,乾隆皇帝在情绪颇佳时作了让步,同意马戛尔尼在觐见时像对他自己的国王那样单膝下跪,但那种吻君主之 手的英国礼节就免了。
三、觐见大皇帝
那次著名的觐见于 1793 年 9 月 14 日在一座可容纳大型集会的巨型帐篷中举行。马戛尔尼和斯当束盛装出席,一套绣花天鹅绒服,外披一件巴斯勋士(Order of the Bath)斗篷, 佩带钻石星章和绶带;斯当东也穿一身绣花天鹅绒服,外披一件牛津大学法学博士绯色丝袍。他们行了事先谈妥的修订礼仪,单膝下跪,虽然日后中国方面的记载毫无根据地称,马戛尔尼 在皇上驾临之际惶恐万状,『身不由己地双膝跪下』。
随后便是呈 上英国国王的国书,马戛尔尼亲手将一只盛放国书的黄金信箱呈递给了皇帝。接着是交换礼品,皇帝通过马戛尔尼赏赐一柄约一英尺半长的玉如意(此物乃和平兴旺的象征)给英国国王,并说希 望英国国王能与他一样长寿。这位年迈的统治者随后赐给两位使节各一柄缘如意,以示恩宠。
马戛尔尼回敬一双镶嵌钻石的金表给皇帝,斯当东则献上一对精美的气枪。使团的其它成员也获皇帝赐予礼品。接着又赐盛大的御宴款待使节,席间皇帝亲切地以自己席上的几碟菜赐给使节,甚至亲手为两位使节各斟酒一杯。 马戛尔尼发现乾隆颇有居高临下之气概,但也非常和蔼、庄严且精神矍铄,83 岁之老翁望之犹如 60 多岁。乾隆帝避暑行宫的恢 宏、豪华和精美,令马戛尔尼想起了『全盛时期的所罗门王』。 乾隆皇帝在离席后,亲自赋诗一首以志此盛事:
博都雅[葡萄牙]昔修职贡, 英吉利今效其诚; 竖亥横章轮近前, 祖功宗德逮遥瀛;
视如常却心嘉笃, 不贵异听物诩精;
怀远薄来而厚往, 衷深保泰以持盈。
次日,马戛尔尼获安排游览万树园并再一次觐见皇帝。此后两天,他又遵诏观游、受赏礼品,并被邀观看了一场木偶戏和一台滑稽戏。 9 月 17 日乃皇帝寿辰日,马戛尔尼获准与一大群满汉廷臣一道向皇帝祝寿。9 月 26 日,使团返回北京;四天后,皇帝本人也返京了。
马戛尔尼试图与权势盖天的军机大臣和首席大臣和和珅就扩展商务和交换使节事宜开始谈判,但无结果。在热河和北京,和珅都不作答复,规避任何谈判的尝试。马戛尔尼此时已非常疲惫, 且备受风湿病痛的折磨;在他的强求之下,和坤最后含糊地指出, 英国使节似应将其要求写成一备忘录呈上。马戛尔尼立即于10 月 3 日以英王陛下的名义呈送了一份照会,请求:
1.将贸易扩展到舟山、宁波和天津。
2.照俄罗斯人之先例,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一所货栈, 以销售货物。
3. 于舟山附近指定一未经设防的小岛供英国商人居住、存 放货物及停泊船舶。
4.于广州附近指定一小块地方供英国商人居住, 并允许他 们自由来往于广州和澳门。
5.取消澳门与广州之间的转运税,或至少将税率降低至 1782 年关税的水平。
6.准许英国商人按中国所定税率切实纳税,不在税率之外 另行征收,并请赐中国税单一份供英国商人参照。
清廷认为外交谈判是完全不适宜的,就此而言,马戛尔尼是前来祝贺皇帝寿辰的,而他已经这样做了,使命也就完成。既然 马戛尔尼已经得到了体面的接待,所以应该感恩戴德地满意而归 了。由于从来没有哪个贡使在北京逗留超过四十天,朝廷便急于 让马戛尔尼在 10 月 9 日前离京。
和珅提示马戛尔尼说,严冬不久就要来临,皇帝担心特使的健康,显然主人已经在暗示客人应 离开,而马戛尔尼意识到再耍赖着不走也无济于事了。他沮丧地 在日记中写道:『我被选领此次赴华使团,是乃大不列颠之首次此类使团也,众多人对此使团之成功殷殷相待,而期望最大 者莫过于余本人也,故余不觉萌生至深之失望。余但能无限遗憾 地领略余最初之期待耳。』
四、毫无成果的失意离开
使团于 10 月 7 日离开北京。马戛尔尼自 1793 年 12 月 19 日 到 1794 年 1 月 10 日在广州逗留,然后前往澳门,在那里呆到 3 月 8 日,最后在 9 月 4 日回到了伦敦。东印度公司董事会秘书奥贝尔(Peter Auber)收集的一段警句,诙谐睿智地总结了使团的全部经历:『据刚刚获悉的报道称,特使得到了极其礼貌的接待、 极其殷勤的款待、极其警觉的注视以及极其文雅的遣回。』
中国方面尽管没有直接给马戛尔尼答复,但却给英王乔治三世(King George III)发了两道敕书。 在日期为 1793 年 10 月 3 日的第一著名敕书中,乾隆皇帝自负地宣称,虽然中国深为嘉许英国『倾心向化』、遣使前来的恭顺之诚,但要派外交代表来北京居住的请求却不能满足,因为这与天朝体制不合。
此外,使节在北京留居也离广州太远,无法约束商人。 至于扩展商务的请求,乾隆皇 帝声称:『天朝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敕书结尾傲慢地称:『尔国王惟当善体朕意,益励款诚,永 矢恭顺,以保义尔有邦,共享太平之福。』
上述这些强硬而又颇具挑衅性的话语,是呈达给一个自夸是 海上霸主的国家之君主的,不过它们还是明白地显示了十八世纪 末叶,中国人对外关系的心态。英国哲学家罗素幽默地评说:『除非这份文件在人眼里不再显得荒谬不经, 那么, 他还不理解中 国。』
在另一份单独致给乔治三世的敕书中,乾隆皇帝驳回了马戛 尔尼的全部六项请求,并说这些请求是不可行的且不会产生什么 好的结果:
以上所谕各条,原因尔使臣之妄说,尔国王或未能深悉天朝体制,并非有意妄干——况尔国王僻处重洋,翰诚纳贡,朕之赐予优加,倍于他国。今尔使臣所恳各条,不但于天朝法制攸关, 即为尔国王谋亦俱无益难行之事——尔国王当仰体朕心,永远 遵奉,共享太平之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