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什么是刻瓷?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瓷器,乾隆,艺术什么是刻瓷?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都是和时间有关,和“出厂日期”差不多,就是简单的几个字,远远没有达到艺术的水准,就算是这样,现在依然没有发现“物证”,讲道理,瓷器这种东西,不是太容易保存,一摔就碎了。
所以说,起源于宋朝这种说法,也不是很靠谱。
我们现代人确定历史坐标,主要通过“物证”和“文献”两种方式进行,而“文献”会在后人的整理过程中,由于主观情感,错误的理解,夸大的修饰,存在“虚假”的情况,而“物证”就不一样了,是什么就是什么,“铁证如山”,没有丝毫狡辩的机会。
所以,关于人类文明的进程确定,也主要是靠“物证”来进行的,“文献”只是参考,这也是考古学者存在的意义,虽然有些东西,根据“文献”和其他“证物”的推论,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是你没有确凿的“物证”,就永远都是一种推测。
就像恐龙一样,没有化石,就无法证明地球上曾经生活过这种生物,还有咱们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虽然当年是确定挖出了化石,但是在1941年,由于中日战争,这批珍贵的化石,在转移的途中,“失踪了”,现在保存在博物馆里面的北京人头盖骨,只是复制品。
这就导致很多相关研究无法继续进行,因为最重要的“物证”—“头盖骨”丢了,要不然用现代的基因技术检测一下,或许还会有大发现,但是没有“物证”,就很“无奈”了。‘’
据说现在有很多人依然在寻找这批化石,有的是为了研究,有的是为了发财(这批化石如果真能找到,哪怕找到一点残骸,估计也是秒杀黄金钻石的存在)。
所以下面要说的第三种版本,就非常靠谱了,因为不但有“文献”,还有“物证”。
第三种版本是,起源于清朝乾隆时代。
先来看“物证”。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陶瓷藏品中有一件“北宋汝窑洗”,其底部镌刻有乾隆皇帝的御制诗:
“淡青冰裂细纹披,秘器犹存修内遗,古丙科为今甲第,人才叹亦或如斯”。
诗末署:“乾隆 甲午春御题”( 乾隆三十九年:即公元1774年) ,并落“双龙乾卦”图章。文字用隶书写之,字体规整,镌刻精致,编排错落有序。
具体啥模样,请看下图,字体可能不清楚,但是东西错不了,北宋汝窑洗,有记录的传世汝窑瓷器全世界仅存67件,是官窑系统中传世最少的一个品种,所以,“且看且珍惜”吧。
这就是“物证”,铁证如山,至于明朝,康熙、雍正啥的,真的没找到物证,所以无法断定刻瓷艺术,是否在他们那个时代就有了。
乾隆喜欢作诗,字也写的不错,所以他的“刻瓷艺术品”,可不止这一件。
台北故宫博物院,2006年底举办的“大观一北宋汝窑特展”藏品图集中,详细介绍了所藏的21件汝窑瓷器(这是全部家底了,北宋汝窑,台北故宫博物院仅有21件),其中,13件刻有乾隆御题诗词跋文。
可见乾隆是真的喜欢“刻瓷”,把自己的诗刻在瓷器上,既能赏心悦目,还能流芳千古,乾隆不愧是“活的最久”的皇帝,很会玩。
诗词内容就不再介绍了,因为乾隆的诗,不是咱们这次介绍的重点,直接看图片,感受一下,什么是“刻瓷艺术”就好了。
以上都是乾隆的“御笔”,大家可以慢慢欣赏,但是“乾隆爷”作为“刻瓷界”的“一哥”,可不仅仅只有13件作品,上面的是“北宋汝窑洗”,比较珍贵,一共也没留下来多少。
2011年年底,台北故宫博物院曾举办了一届以乾隆帝的陶瓷鉴赏闲章“得佳趣“命名的”得佳趣一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特展。
在这次展览上,有90件镌刻有乾隆御制诗的古陶瓷亮相,其品种数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展览图册附录刊载: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类藏品23件,大英博物馆藏品30件),且器型丰富,多数系属历代宫廷用瓷。在这些作品中又以定、汝、官、哥、均、龙泉窑和明宣德朝制品为主及部分清代的仿官窑制品。
虽然数量还是不多,但是清朝末年,中国遭遇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压”,不但把好东西赔给人家,还让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抢走了不少珍贵文物。
现在能留下乾隆爷这么多的“刻瓷艺术品”,已经很不容易了,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乾隆爷的刻瓷是真的很多。
原因也很多,一个是活得久,乾隆活了89岁,是所有皇帝中,最长寿的一个,二个是喜欢作诗,一生作诗超过一万首,虽然没有啥流传千古的名作,但是禁不住数量多啊,诗仙李白,才流传下来1千来首诗,就算遗失很多,也距离万首诗,差的有点太悬殊了。
其他的高产诗人,陆游9千首,顾毓琇7千首,都已经算是很“勤奋”了,所以如果作诗有吉尼斯世界记录的话,乾隆或许还能获奖。
三是,乾隆不但爱写诗,还喜欢瓷器,写了很多歌咏瓷器的诗篇(据统计,有200多篇)。
毕竟是万岁爷,当初乾隆可能只是喜欢在瓷器上面“写诗”和“练书法”,但是下面的人很会“讨好”乾隆,把他的诗直接雕刻在瓷器上面,这或许是“刻瓷艺术”发源的原始动力吧。
作为诗词和瓷器爱好者,能看到自己的“大作”被雕刻在瓷器上,乾隆想必是“龙心大悦”,随便一个“赏”字,就是不菲的财富。
只是一开始,只能雕刻乾隆的诗作,而且也都是以“小字”为主,艺术水平有限,和现在的“刻瓷”相比,这种小字,都算“小儿科”。
后来,可能是乾隆后期,刻瓷的技术水平提高了,清朝专门成立了“造办处”,一个专门制造宫廷工艺品的部门。
在这个部门,有“能人”可以用钢刀在瓷板上或其他器皿上雕刻山水、花鸟、草虫等绘画作品,而且品质很高,很有艺术水平。
所以说,到这个阶段,刻瓷才真正发展成为一门新的、独立的瓷器装饰艺术(只是刻点小字的话,真的难登艺术的殿堂)。
但是这一切,都离不开乾隆,不管是前期简单的刻诗,还是后期雕刻复杂的山水画,从根本上讲,这些都是为了满足乾隆的“御用生活”(假如乾隆不喜欢陶瓷文化的话,这门艺术能不能诞生,就不好说了,就算能诞生,估计也会很晚了)
所以说,“刻瓷艺术”始于乾隆,甚至由乾隆爷“引领”和“创造”出来,也不为过,但是不管怎么说,刻瓷艺术从乾隆时代开始,应该是没错的。
2、乾隆之后的“刻瓷时代”
乾隆开创了“刻瓷时代”,后面的子孙后代,对这种艺术也很欣赏,其实这算是清朝的传统了,从康熙开始,他们就对陶瓷文化很重视,这本身也是汉文化的一种,最重要的是,这是一种产业,能作为商品提高GDP的。
清光绪二十八(1902年),顺天府府尹陈璧奉旨创办工艺学堂,特设刻瓷一科,聘着名艺匠华法(字约三)为导师,教授三十人。”——《清史·工商志》
光绪设立学堂,当时才教授30个人,的确很少。
后来朱友麟、陈之光把刻瓷艺术继承和发扬起来,他们雕刻的瓷器,被视为珍贵的艺术品,宫里面很多达官贵人都喜欢收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