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清晰地区分批判性思维和怀疑主义?
康德,思维,目的如何清晰地区分批判性思维和怀疑主义?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直观的理智或内在的目的性的观念,提示给我们一种共相,同时这共相又被看成一种本身具体的东西(普遍和特殊的统一)。只有在这里,康德哲学才算达到了思辩的高度。席勒以及许多别的人曾经在艺术美的理念中,在思想与感觉表象的具体统一中寻得一种摆脱 割裂了的理智之抽象概念的出路。
康德于其所设定的自然或必然性与自由目的的谐和,在这种谐和被设想为实现了的世界目的时,曾发挥出内容极其广泛的理念。不过由于思想的懒惰,这一最高的理念只在应当中得到一轻易的出路,仍然只知坚持着概念与实在的分离,而未能注重最后的目的的真正实现。但其在思想中所未能实现的东西,反而在有机组织和艺术美的当前现实里,成为感官和直观却能看见的理想的现实。
通过直观的理智或内在的目的性的观念提示给我们那种本身具体的共相,康德就提出了关于知性的普遍概念与感性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另外一种关系的思想,——但这种关于另外一种关系的新看法,并没有明确承认普遍与特殊统一的关系为真正关系、甚或为真理本身的见解。他毋宁只承认这种统一是存在于有限的现象中,而且只是在经验中得到体现。主体具有这种经验,一方面是出于天才,创造美的理念的能力。所谓美的理念即是出于自由想象力的表象,这些表象有助于暗示理念,启发思想,但其内容并未用概念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且也不容许用概念去表达。美的经验另一方面则系出于趣味判断,一种对于自由的直观或表象和理智的匀称合度之间适当配合的敏感。
再则,反思的判断力所据以规定有生命的自然产物的原则,便称为内在目的因。内在目的因是一种能动的概念,一种自身决定而又能决定他物的共相。同时康德又排斥了外在目的或有限目的,因为在有限目的里,目的仅是所欲借以实现其自身的工具和材料的外在形式。反之,在有机体中,目的乃是其材料的内在的规定和推动,而且有机体的所有各环节都是彼此互为手段,互为目的。
有了这样的理念,知性所坚持的目的与手段,主观与客观间的对立关系立刻就被扬弃了。但康德至此又不免陷于矛盾,因为目的的理念又仅仅被解释为一种实存并活动着的原因,而这原因又仅仅被看作表象,亦即主观的东西,于是目的性又被解释为仅属于我们知性的品评原则。
被建立为世界最后目的的“善”,一直就只是作为我们的善,只是作为我们的实践理性所规定的道德律。这样一来,则刚才所提及的统一,除仅限于使世界情况和世界进程与我们的道德观念相一致外,并没有别的东西。此外即使加上这层限制,那最后目的或善,仍然只是一个没有规定性的抽象概念,正如实践理性中的义务观念那样。更进一步,这种和谐又会重新唤起或引起一种对立,这种对立的内容本身即被设定为不真实的。因此这种和谐只被认作主观的东西,一种只是应该存在,亦即同时并无实在性的东西,或者只被认作一种信仰,只具有主观的确定性,但没有真实性,换言之,没有具有符合那个理念的客观性。这种矛盾似乎可以有办法加以掩蔽,即将理念实现的时间推迟到将来(因为在将来,理念也会存在的)。但一个象时间这样的感性的条件,恐怕正是解除矛盾的反面,而且知性用来表示时间的表象,一种无穷的延长,也不过老是这种矛盾之无穷的重演而已。
对康德批判哲学的概括评论
康德哲学中仍保留有二元论的色彩。一方面有知觉世界和思索知觉的知性世界。他虽宣称这是现象世界,但这不过只是一个名称,只是一个形式的说法。因为其本源、其内容实质、其观察方式与经验论大体上都是一样的。
另一方面有独立的、自己理解自身的思想,或自由的原则。这种思想或原则在康德哲学中,仍与前此一般形而上学相同,但扫空了一切内容,而又未能加进一些新的内容。这种思维(此处叫做理性)没有任何特殊规定,因此也没有任何权威。
康德哲学的主要作用在于曾经唤醒了理性的意识,或思想的绝对内在性。虽说过于抽象,既未能使这种内在性得到充分的规定,也不能从其中推演出一些或关于知识或关于道德的原则;但它绝对拒绝接受或容许任何具有外在性的东西,这却有重大的意义。自此以后,理性独立的原则,理性的绝对自主性,便成为哲学上的普遍原则,也成为当时共信的见解。
康德批判哲学使人确信,知性的范畴是属于有限的范围,并使人确信,在这些范畴内活动的知识没有达到真理。但康德批判哲学的片面性和消极性在于认为知性范畴之所以有限,乃因为它们仅属于我们的主观思维,而物自体永远停留在彼岸世界里。事实上,知性范畴的有限性却并不由于其主观性,而是由于其本身性质,即可从其本身指出其有限性。然而依康德看来,我们思想的内容之所以有错误,是因为我们自己在思维。
康德哲学的另一缺点,在于它对思维活动只加以历史的叙述,对意识的各环节,只加以事实的列举。他所列举的各项诚然大体上是对的,但他对于这样根据经验得来的材料并没有说明其必然性。
他对于意识各阶段所作的反思,其结果可以总括在“凡我们所认识的一切内容只是现象”一句话里面。既然凡属有限的思维只能涉及现象的说法,都是对的,则他这种结论当然也是对的。但须知,到了现象的阶段,思维并没有完结,此外尚有一较高的领域。但这领域对于康德哲学是一个无法问津的“他界”。因为在康德哲学里,思维作为自身规定的原则,只是形式地建立起来的,至于思维如何自身规定,自身规定到什么程度,康德并无详细阐述。
参考<小逻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两者之间有模糊的地方,但是本质并不一样,判断方法并不复杂,区分重点如下:
批判思维:是一种高效的工作与学习方式。它的首要前提是需要认真的阅读或倾听,找出对方的论点与结论,并结合实际,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对方的论点或结论有没有问题。
怀疑主义:则是直接跨过了认真倾听这一步,直接看对方的结论是否符合自身认知,不符合的直接否定掉,实际上是阻碍了自身与他人之间的交流。
更有甚者,怀疑主义对自己的观点也不加佐证地怀疑,无疑更加严重,严重影响自己的思维逻辑。
上一篇:网恋两个月了,在游戏上认识的,感觉聊得来但是他不告诉我名字,这是为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