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读《围城》觉得与方鸿渐所差无几,难道自己也走不出自己的城吗?
自己的,围城,方鸿渐读《围城》觉得与方鸿渐所差无几,难道自己也走不出自己的城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方鸿渐无疑属于知识分子阶层,在三十四年代的中国,烽烟四起,风雨如磐,他和其他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一样,经历了人生的浮沉、感情的悲欢。
他是执着的,然而这种执着常受着命运的嘲弄,于是,他有了玩世的做法和厌世的念头。异地求学,学无所成,混来的只是一纸假文凭;他在情感的漩涡中不能自拔, 鲍小姐、苏文纨、唐小芙,这些曾和他有着复杂瓜葛的女人们一个个都弃他而去了,他在人生的十字街头“彷徨于无地”,最终,只能把自己的命运寄于偏安一隅的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又能怎样呢?官场的龌龊、人世的纷争,他是无从适应,更是无力抗争的,他只能选择逃离,再一次的逃离;孙柔嘉成了他的妻子,几乎是一不小心地成了他的妻子,这不是理想的婚姻,如果说和唐晓芙的恋爱是一场绮丽的梦,是他失手打碎的一只花瓶,那么,孙柔嘉只是用来“充饥”的,充感情之饥,因为吃得太快的缘故,反倒不易消化。
他有着自己的清高,愤而逃离“准丈人”周经理的羁绊,不屑与孙氏家庭的达贵为伍,满腔正义地离开随时都有可能变成“日伪”的报馆。应该说,他守住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清白。但是,又能怎样呢?谁能明白他的心事、他的困境、他的郁愤?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就像刺猬一样,彼此有了取暖的需要,即又因为不经意的伤害而各回自己的天地、自己的孤独。
我同情方鸿渐,辛楣说他是“你不讨厌,但全无用处”;高松年暗地里嗔他“这个年轻人多嘴,好不知趣”;孙柔嘉骂他“你是个Coward(懦夫)!Coward(懦夫)!Coward(懦夫)!”
我同情方鸿渐,因为我们同情我们自己。谁,不和他一样受着命运的摆布,凭着造化的捉弄?
钱钟书写的是“围城”,揭示的是生存的困境,在作者笔下,这人生,就如叔本华所言:是“摇摆于痛苦与无聊之间的一个钟摆”。
佛说:人生充满着诸多的苦恼,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缘暂时聚合而成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
说的是啊!
从方鸿渐身上,我读到了一种无奈、一种感伤,这无奈、这种感伤是那样的真实,就像空气一样,包围在我们的周围,让人窒息郁闷、让人欲哭无泪。
话又说回来,“境由心造”,快乐是由自己定义的,还是放下种种求不得的妄念,在学习中、在劳作中打开心窗,从容地呼吸、从容地过活吧!
感谢方鸿渐,感激钱钟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读《围城》时,我相信很多人都一样,觉得自己与方鸿渐很相似。当然,私以为,我们自己无须走出自己的围城。理由见下:
一方面,正所谓,麻雀有个窝,老鼠有个洞,我们的心灵也需要有个“窝”,要不然我们的灵魂将无处安放。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只有自己能够感知到的一个“局”里面,无关好坏。这个“局”,也就是自己的围城里面,此处围城无关褒贬。对其他每个人看自己,都觉得我们困在一个“局”里,每个人都一样,无法逃避。
另一方面,既然这个“自己的局”没人能逃避,那有为何想着逃避呢?其实根本不用逃避。当我们看除自己以外的世界时,总是觉得自己和世界不一样,努力去迎合这个世界。可是当我们在努力挣扎时,就说明其实我们很排斥。既然排斥,何必去迎合呢?我们想要去迎合外在世界,主要是因为我们对与自己的这个“局”不清晰,在“这个局里”找不到方向感,所以茫然不知所错,其实我们只需思考,并坚持就好。不管外在世界怎么样,每个人终究是要去找到自己的灵魂归宿的,否则我们将如行尸走肉。所以,私以为,无须走出自己的围城,只要清楚自己的围城能否安抚灵魂就好。
当然啦,也不能像方鸿渐一样,对于人生,一种萌萌哒的朦胧感。综上,私以为,无须感概,别想着走出自己的围城。因为,每个人不在自己的围城,且只属于自己的围城,还能在那呢?别人的围城你怎么能进得去呢?自己的灵魂只能安放在自己的肉身里。当我们感到无奈,迷茫时,更应该去建设、去维护我们的围城。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走不出来就老老实实呆在里面吧,幸运就是不要逾越幸运的界限。作为常人要珍惜眼前的幸福,墙外的世界固然令人憧憬,但也包含很多未知的事物,欲望令世界进步,同时也会加速世界的衰落,人类对于不可企及的梦想总是望眼欲穿,朝夕念想,可一旦实现则会不知满足,再度陷入欲望的陷阱,不能自拔。老子说:以有涯随无涯,怠矣;“少则得,多则惑”;所以以静制动,以逸待劳或许是更明智的选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哈哈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方鸿渐的围城是时代的围城,过去如此,今天亦然。时代的一个重大命题就是个人如何寻找自我。无论是工作还是婚姻,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他们是自我在时代下的一个重要子命题,无论是工作还是结婚,都是一座城,有人想进去,有人想出来,婚姻亦如此,结了离,离了结,没有了局。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隔绝与孤寂。钱钟书在文中写道: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里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无论世间百态纷繁,皆是心灵的枷锁。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用哲学的观点阐释到,人生而自由,却无望不在枷锁之中。方鸿渐就是被困在这个枷锁中,无法动弹。表面上,他逃离了,从一个地方到一个地方,世俗世界无形之中,早已将他困得严严实实,他没有力气了,也不想挣脱。就这样,时间的钟声敲响了,而他却恍如隔世。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