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最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想问你如何评价崇祯呢?
崇祯,皇帝,明朝最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想问你如何评价崇祯呢?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谢谢邀请,回答这个问题,先看看当时的背景:
崇祯皇帝是如何上位的呢?
1620年8月,万历皇帝驾崩。9月,登基不到一个月的明光宗朱常洛也因“红丸案”一命呜呼。因其父不得祖父明神宗的宠爱,他自幼也备受冷落。不爱学习,喜欢木匠,被称之为木匠皇帝。短短两个月内,天启皇帝朱由校死了父亲和爷爷,而他的身份也从皇太孙变为太子再登基做了皇帝。而这前一年,明朝的11万军队和后金的6万骑兵在辽东萨尔浒大战,明军伤亡5万余人,大败而归。从此明朝辽东局势转攻为守。
15岁的朱由校上台后,辽、沈等地相继被努尔哈赤攻克。不久四川又爆发了土司叛乱,年少的朱由校有点措手不及。慢慢地,他开始重用太监魏忠贤,通过发展监党来稳固皇权。一面打压、屠杀东林党人,一面到处安插亲信。短短7年,朱由校重建了权威,摆脱了祖父万历皇帝被东林党道德绑架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朝廷集中力量办大事,基本平定了四川的叛乱。辽东局势也得以稳住,辽东的宁锦防线基本稳固,皮岛的毛文龙也在魏忠贤的支持下在后金后方牢牢站稳脚跟,让后金干着急,却没有一点办法。
可惜,由于朱常洛爱好贪玩,在游船上因起风被吹落水,从此一病不起。1627年因服用仙药驾崩。明朝刚刚有转机有起色,又要换主人。虽说天启皇帝一生沉迷于木匠,但是对政治还是看的通的,他知道那些人是真正的为国家,为朝廷办实事,那些人天天就会耍嘴皮子,由于魏忠贤和客氏的迫害,天启皇帝没有一个儿子,无奈就在他将死之时,魏忠贤告诉他说有几位皇妃怀孕了,于是他就打算,将未出生的孩子做为国家的继承人。
幸好时在张皇后这位奇女子,及时劝说,告诉朱由校说,就算是妃子怀孕了。也未必就一定生下男孩。所以,为了大明的江山,还是位传给朱由朱由检比较合适,再说,就算生下的是皇子,那还有十几年的时间,皇子才能亲政,在这之间国家就可能发生变乱。终于在张皇后的劝说下,朱由校决定该立朱由检做皇帝。年轻的朱由校没有子嗣,便让五弟朱由检继位。天启皇帝死前对弟弟说了两件事:要想治国有方,一靠张皇后,二靠魏忠贤,然而,崇祯没有听哥哥的话,上台一个月后,先是把魏忠贤集团消灭了,又将东林党的人找回来了。东林党的厉害,万历皇帝早已领教,满口祖制、满口不能与民争利,道貌岸然,说起来头头是道,找他要钱束手无策。总而言之,就是一群饱读圣贤之书,满嘴孔孟之道,却不办实事的废物。
那么崇祯皇帝为什么急着消灭魏忠贤?
我认为崇祯是个心气极高的人,试想一个太监,能挽救国运,大明前几任皇帝不都是被那几个臭名昭著的太监玩弄于鼓掌之间。他看不起哥哥“示弱”的样子,认为太监横行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事情。必须消灭,灭了魏忠贤,崇祯皇帝才发现哥哥说的那句话是对的你,自己已经陷入了无助的境地。再没人帮他压制这些口无遮拦、纠缠不休的东林党了。国家也没了钱。天启皇帝在位时魏忠贤找富人要钱,不给就抄家,可以说是一条忠心耿耿的恶犬。而东林党们要求崇祯不分贫富,按照田亩分摊,这样“公平”,最后老百姓在“公平”之下都成了起义军。
但是杀了魏忠贤,崇祯并没有和大臣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崇祯对文官群体的根本态度是不信任,这种不信任表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结党的恐惧达到了近乎病态的程度,另一种是对某些人信任的时候给予一切,不听任何反对意见,失去信任的时候立刻毫不留情。
再看看崇祯皇帝的简介
朱由检(1611年—1644年),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年号崇祯(1627年-1644年),后世称为崇祯帝。
后人对崇祯皇帝的评价
一: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
二:也是一个勤政的皇帝,他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史称“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崇祯执政时期,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
三:他也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祯还频繁地调整官吏,17年间他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无奈之下,崇祯只好培植私人势力,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无能的太监,最终导致“十万太监亡大明”的历史悲剧。与此同时,朱由检虽屡下罪己诏,然苛捐杂税层出不穷,民不聊生,而明末的众多农民起义也正是其贪财苛政最严重的后果。此外,在辽东战局屡败之时,不纳周皇后迁都之谏而丧失了最后的机会;虽然明思宗期盼着明朝能在他手中迎来“中兴”,无奈前几朝的积重难返,当时天下饥馑,疫疾大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进攻。
四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前期铲除专权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在众大臣的吹捧下,崇祯高估了袁崇焕,误信了袁崇焕“五年复辽”的大话,以倾国之力打造了一条宁锦防线,结果后金从蒙古绕了过来,明王朝险些提前亡国。
最后,在崇祯帝一片“朕非亡国之君,尔等都是亡国之臣”的叹息声中煤山上吊,结束了自己苦逼的一生,也葬送了大明将近三百年国运。
综上所述,对崇祯的评价应该是这样的:明朝是癌症晚期的患者,应该姑息治疗,尽量延长生存时间,而崇祯作为毫无经验的主治医生,给这个患者开的是一剂又一剂猛药,所以患者死得更快。这也就是为啥我们看到崇祯皇帝这么勤奋,最后亡国的原因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于崇祯皇帝,我觉得不太好评价。
崇祯不是一个优秀的皇帝,但是你说他是个昏君,其实也不对,只能说崇祯皇帝生不逢时。
明朝皇帝不务正业是出了名的,宦官把持朝政这种事几乎是历朝历代最盛。大明朝到了崇祯手上,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显然崇祯不是善于处理烂摊子的皇帝。
从袁崇焕的事情上我们就能看到,崇祯对于忠臣其实心里还是挺明白的,但是明代厂卫力量庞大,虽不至于和皇权抗争,但是仍需要皇帝花大力气去平衡各派势力。明代的党争有多厉害,从清朝就能看到。雍正帝搞文字狱,最终目的不仅是圈禁思想,更重要的是避免文人结党营私。明朝皇帝不容易啊!崇祯皇帝就更不容易了,大厦将倾,岂是崇祯一人之力能挽回的?
上一篇:陌生人你好啊,我是一名躁郁症患者,我现在啊,有点抑郁+狂躁发作,你能不能随便给我留下一句话,有何建议?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