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把孩子教育成“乖孩子”有没有问题?
孩子,乖孩子,父母把孩子教育成“乖孩子”有没有问题?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松子长大以后,这种性格并没有给她带来所期待的爱,甚至被同事诬陷也不敢反抗,最终将自己陷于无法挣脱的泥沼,悲惨地离去。
乖的本质就是一种压抑,孩子在父母的强势压制下变得很乖巧,但他们的性格里已经烙下了顺从的印记,长大之后怎能逃脱自卑和软弱呢?
讨好别人,委屈自己
青年作家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上说:自己这20多年来一直在“讨好”别人,我再也不想讨好别人了。
蒋方舟从小就是那个别人家的乖孩子:7岁开始写作;9岁便出版了散文集《打开天窗》,该书被列为湖南省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读本;高考时被清华大学破格降60分录取;23岁当上中国最具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新周刊》的副主编……
这样一个光环缠身的人,本该过得肆意快乐。但当蒋方舟意识到自己是讨好型人格的时候,“觉得自己的人生观整个崩塌了,甚至怀疑自己前20多年活得是否正确”。
蒋方舟在讲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提到小时候为了讨好妈妈,一直努力表现出乖孩子的样子,隐藏起自己真实的想法。
在生活和工作中,她也会收敛起真实,习惯性地牺牲自己的感受和诉求去迎合别人,每天都感觉活得很憋屈。
父母往往喜欢以爱的名义去控制孩子,他们自己缺乏存在感,就强迫孩子也去关注别人的评价,获得别人的认同。
当孩子把讨好别人当成正常而合理的事情,一生活在别人的看法里,这是不是一种悲哀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讨喜的人设无法吸引到真正欣赏你的人。因为,真正欣赏你的人,一定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故作讨喜的样子。
缺乏独立,失去自我
曾经,北京一位月入过万的妈妈带着女儿跳楼,因为无业的丈夫出轨,她想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绝望。
这么一位高收入的母亲,如果离婚了,也许还能活得自我,日子也不会过得更差,可她为什么要选择如此卑微地活着?
也许,她从来没有真正独立过,小时候依赖父母,长大后依赖朋友,结婚后依赖丈夫。完全是为了别人而活,不再有自我。
当所依赖的人变得不可依赖了,她便会迷茫崩溃,因为她再也找不回那个真正应该依赖的自我。
“乖孩子”是父母控制下的产物,当孩子习惯了被控制、被包办,就会产生依赖感,如同牵线木偶,没有自己的主见,也不敢表达自我。
上学了是“乖学生”,工作了是“乖员工”,结婚了是“妈宝男”,生活上是“烂好人”,经济上是“啃老族”……这难道就是你所期望的“乖孩子”?
培养孩子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认清自己对孩子的期望,不要把自己的偏执强加在孩子身上。
《真怕你是个乖孩子》的作者如是说:“当母亲并不意味着你会失去自己,而是,你必须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压抑过度,人格分裂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变态。
影片《少年的你》中,魏莱是一位家境优渥的优秀学生,她是家人眼中的乖孩子,也是别人眼中标准的白富美学霸。
可是由于父母错误的家庭教育,让魏莱成为了“沉默的羔羊”,过度的压抑使她产生了可怕的人格分裂。
一面是在家人面前乖巧听话的好孩子,另一面却是热衷于对出身贫寒的同学实行霸凌的狂魔。
魏莱对同学胡小蝶实施霸凌,并导致她跳楼身亡,对此她毫无愧疚之感,即使在面对警察的盘问时也镇定自若,简直就是一个高智商、高情商的罪犯。
长期压抑真实的自我,使魏莱的心理扭曲变态,将霸凌当成了情感的发泄口,最终酿成了悲剧的人生。
一本叫《乖孩子的伤最重》的书中说:乖孩子,常常得付出自信和自尊的代价来讨好成人。而成人,只要心中还存有“要孩子乖”的想法,就是阻绝孩子独立思考、发展自我的刽子手。只要父母心中有个“理想孩子”存在,就不可能不用“批评、比较、挑剔”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在实现这个独特价值的时候,他有可能是张牙舞爪的,有可能是笨拙的。
这些都没关系,允许孩子在犯错中长大,从而发展孩子的各种感知能力,让孩子慢慢去学会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你会发现,“熊孩子”比“乖孩子”更加真实、可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高考,从固定制走向自选制》
郝峰涛
教育的功利性和应试性,促使高考变成了新式科举,我们必须对教育进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发展,还是优科(优势)发展?
纵观历史,横观社会,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领域的优科专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孩子们各有未知的兴趣和天赋,是自然分化和社会分化的必然,自然会选择“优势中心发展模式”,以某一方面为核心,连带相关或相近方面的学习,而强迫性全科发展是以大量的知识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趋势”,最后连兴趣和天赋一块埋葬。
二,学习是“从外到内”的灌输,还是“由内到外”的觉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进行“从外到内”的填鸭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谁能理解孩子“由内到外”觉醒的渴望呢?学习的本质是:三分知识,七分非知识;三分看的见,七分看不见;三分学习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导,七分靠自我觉醒。学习源于自然变化的力量和社会变化的力量,而教育只是一种辅助孩子成长的力量。过度的知识教育就是“拔苗助长”,反而会延迟、扼杀孩子“由内到外”的觉醒。
三,高考是“指挥棒”,能否从固定制走向自选制?
高考为什么不打破固定的“语数外+文理科”,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发展,以自身优势学科为中心进行知识建构,可在高考科目“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体、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选四科进行计分选拔,其余参试科目的分数作为参考。比如:甲生自选“生数理英”四科计分,乙生自选“生化数史”四科计分,可同时报考清华生物的相关专业,择优录取。自选制既可维护高考公平,也可保护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样性和差异性。
四,教育是因材施教,还是无差别包容?
“因材施教”只是强势灌输的幌子,毕竟我们连自己有什么才能都不清楚,岂能妄议孩子有什么才能呢?唯有以包容的态度让孩子在“自然世界、社会人文和无差别学科”中无差别学习,鼓励学生培养兴趣、寻找方向和建构高度。
教育的压抑,正在侵蚀着孩子的童年和未来!
上一篇:牛肉80元一斤贵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