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读过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吗?有何感想?
自己的,半个,中国你读过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吗?有何感想?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你读过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吗?有何感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是余秀华的成名作,也是饱受争议的一首诗歌。现代诗歌读了成千上万,能撩到我泪奔的诗不多(虽然我心太软,泪点极低),其中就有这一首。余秀华,算你狠。至于是哪里撩到了我,后面点评的时候会告诉大家。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论是睡你还是被睡,我们都是平等的,另类强调人际关系的平等)
无非是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花朵是美的,是应结果的,这是对睡的肯定,也是对平等社会中“平等”的疑惑)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虚拟两字否定了花、否定了睡,肯定了上一句的疑惑,甚至怀疑生命能不能重新焕发光彩)
以上是诗的第一节,在第一句,诗人就高调地以睡与被睡为题,提出了男女平权这样的主题,第二句立即以浓烈的情色氛围进一步要亮瞎你的双眼。很黄很暴力地对现实中虚伪平等进行叙述。到了第三句,讲述虚伪平等的结果,流露出一种失落、无奈、幻灭的情绪。降低调门,既为向下一节延伸过度,同时也为后面的高潮部分让出上升空间。诗人把这一技巧玩得蛮嗨。
我隔壁的二傻都知道,古诗词其实是唱词,和曲目是互相依存,相得益彰的,现在诗歌虽然不再入曲,但写诗、赏诗的习惯已经养成了,音韵的起伏跌宕已经深深地根植在诗歌的基因中了。一般而言,诗与歌的开头部分是不宜过高的。就像本山大叔唱歌,第一句就猛吼一嗓子,把疯人院的老头唱倒了一排,被丹丹大婶总结为:人家唱歌要钱,他唱歌要命。写诗也一样,起句太高,后面如果接不住,诗就废了,至少不能算上品。毁在这道坎上而不自知的现代诗人成千上万。且看余秀华接下来是怎么嗨的。
大半个(不是整个哦)中国,什么都在(这个百分比比大半个要大的多,意在强调下列事例的普遍性)发生:火山在喷(自然环境的恶化),河流在枯(不仅仅是环境的自然恶化)
一些不被关心(懒得关心或者不值得关心,已失去利用价值)的政治犯(精神上的富有者)和流民(精神、物质的双料低保人群)
一路在枪口(暴力成为常态)的麋鹿(粗壮阳刚)和丹顶鹤(纤弱阴柔)
以上是诗的第二节,写路上的所见所闻。第一句承接首节尾句,以平淡无奇,甚至低到尘埃的语气展开叙述,就像拳家,欲出重拳,气沉丹田。第二句调门开始爬坡,把政治犯和流民并列提出来。
很多人说这是首写性事的情诗,有这么写情诗的么,有这么写性事的么,这不是要写肉体的碰撞,这是在渴求灵魂的融合。所谓“睡你”,是在追求独立与平等,是对未知的精神世界孜孜不倦的探索,是对诗和远方最深刻的敬意。
如果现在你还认为这是一首情诗,好吧,我只好说:你没有错,因为你忒多情了。
回答至此圆满结束,喜欢的老铁们麻烦点个赞,评个论,转个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读过。这首诗给我的感觉是纯粹,粘着尘土气的原始纯粹。
读文学作品,经常会结合时代和作者背景经历去读。余秀华因为脑瘫口齿不清行动不便,读完高中之后没有工作赋闲在家。她生活在湖北农村,她不会沾染大城市纸醉金迷的迷茫,她每天坐在阳光下透过树影,看这片纯然的土地上生发的一切。
所以她的诗带着尘土味原始的纯粹,是内心的映射,灵魂的渴望。
整首诗的文字,看来粗鄙,但实际上,人活一世为的也只是食色性。这首诗句句都有睡你,但句句都不仅仅是睡你,满纸都是余秀华的生命力,是她想要活出来所做的挣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百度一下,有人把“睡你”当成艺术。
“睡你”是自愿你,是单方面的,的确粗俗不堪。
不是你想睡谁就睡谁?太饥渴了吧!
只有淫荡污浊的编辑才引起共鸣,共推之为中国名篇。
不如放屁,污我文化艺术,弄脏诗歌高雅。
可以说,这首诗以及其歹毒的冲击力伤及无辜。
请看某君评析:
“睡你”是这首诗歌的核心词,这个词本身的恶俗性质,很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诗歌之前,对诗歌创作的严肃性产生怀疑,而当人们用轻慢和鄙夷的态度阅读完全诗之后,会忽然发现自己的审美期待因某种神奇的诗歌力量被重新打开,并完成了一次特殊的更新和超越。
诗歌开头的第一句是如此突兀和令人讶异,“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读者不知道“睡你”和“被你睡”这两个带有情色意味的词语中潜藏着怎样的含意,也暂时无法明了被赋予平等意义的“睡你”和“被你睡”将如何构成反讽的张力,只有带着迷惘的情绪阅读下去。
接下来三句诗的句式相同,是由“无非”开头所形成的重复句,“无非是/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是对肉体欲望实现过程的高度提炼,以客观冷静的言说方式传达出主体的无奈和绝望,“无非是”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冷血”的效果。“催开的花朵”一方面是对“力”的具象化展开,并隐含着“恶之花”式的批判意义;另一方面又因“花”和下文中“春天”意象的丰富性而产生诗思的分裂,表达出诗人自身生存之痛的噬心体验: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物欲的追求而导致的冷漠和野蛮中,人的爱欲是否已简化为一种单纯的身体欲望?我们是否还具备绽放爱情之花的能力?诗人所有的怀疑和追求就在“花朵”、“虚拟”、“春天”、“误以为”、“重新打开”等相互补充、相互背离的话语中游弋,诗句内部、诗句与诗句之间的相互延宕、递进、扭结的情绪,建构起充满悖论的诗意空间,最大程度地还原了诗歌主体的生存体验。
上一篇:失去独子的痛是如何的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