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道德经》中的“圣人”与《论语》中的“君子”,其内涵有何异同?
圣人,君子,道德经《道德经》中的“圣人”与《论语》中的“君子”,其内涵有何异同?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善人两字在《道德经》中只出现了三次,分别是第二十七章“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六十二章中的“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及第七十九章中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善是指善于的、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在整本《道德经》中“善”这个字都是这意思,没有一次是指善良的意思,因为道无所谓善良不善良。所以善人就很容易理解,它就是善于作某件事的人,对某一方面有特长的人,是会做事的懂得做事的道理的人。
圣人两字在《道德经》中时出现的次数是最多的,总共八十一章中有二十二章中出现了圣人两字,所以正确的理解圣人指的是什么人对正确理解《道德经》很重要。“圣”字的繁体写作“聖”,它是由一个“耳”、一个“口”和一个“王”字组成的,耳是指耳朵好使,能听到一切可以听到的声音,同时耳还是一个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器官,它表示的是能接收到一切可以接收到的信息;口是指嘴巴,这是一个表达器官,它代表的是可以准确的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一切。而王是管理者是控制者,它所控制和管理的就是自己本人耳口言行。一个人能接收到所有可以接收到的信息,这样的人对事物认识是会非常深刻的是可以认识到事物本身之道的。而一个人可以准确的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一切,这样的人对事物进行认识之后所表达出来的是能最接近事物本身之道的,是可以带领大家对道进行认识的人是可以传道的人。一个人如果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住自己本人耳口言行,这样的人是可以控制自己按自己所认识的道行事的人。按以上说的这三点综合一下,圣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圣人就是一个对万事万物之道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能依道行事并能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实施教化的人。《道德经》中的圣人是这样的人吗?第七十七章中说“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这一句中很明确的说了有道者就是圣人。那么什么叫有道者?有道者就是对道有认识有理解并能按认识和理解的道行事的人。“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就是圣人在实施不言之教。所以《道德经》中的圣人就是前面分析的对道有认识有理解有践行并能以自己的行为对周围产生影响实施不言之教的人。
从《道德经》用“吾”和“我”来自称可以知道老子并不认为自己能达到圣人的水平,这是老子的自谦,在现代人的认识中老子还是可以被称为圣人的而且是一位伟大的先圣。
孔子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君子千万条,头一条就是“食无求饱”,在饮食上不要过分讲究。
相反的,孔子认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值得和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也就是说可以直接拉黑这种人。
儒家经典《论语》中的君子其实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圣人是儒家的终极理想人格,也就是最终目标,可望而不可及,但君子就是夫子给儒者的一个可以践行的道路,这个道路的终点就是圣人,起点是有了自我期许。也就是意识到我想做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堂堂正正的人,有了这个期许,然后通过学习、教化、反省,推动自己沿着君子之道开始前进。
至于具体的外在表现不必那么在意,首先要有这个自我期许,积极奋发,然后反省自躬,自己缺什么、目前能补什么,然后就不要再多想了,慢慢开始对自己进行捶打,夫子曰:刚毅木讷近于仁。努力奋斗、积极进取、时刻反省、持之以恒。
君子之道,就是对自己严格要求、把自己从凡铁捶打为精钢的过程,打成什么样子根据自己的理想来就成了,不要计较于什么标准,君子不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圣人层次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圣人是心境,君子是品行!
唯有君子的品行才能有圣人的心境!
以下着重解释圣人,圣人需要有善人的基础,君子的品行!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姓李名耳,字伯阳,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人称为老子。
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被尊为道祖。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面对今天,我们一个食欲、嗜情的时代,一个随着时代潮流变更的人格文化,其实质理念已逝,污秽式的“个性”趋势正在无限制地漫延,人类正以自我摧毁的方式给自己挖坑。现在的个性不是张扬,而是宣扬,是肆虐。
上一篇:兰花开花后,为什么花间枝干间会有水珠?不会是露珠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