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拜年寓意着什么?
新年,长辈,长者拜年寓意着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拜年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从古到今一直延续着这种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传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年是怪兽,拜年本意为祈祷平安。在大年初一,人们之间相互走访,在最初是为了确认一下自己的亲人朋友是否安康。这样去理解,好像没有了那份温馨和快乐,但仔细想想在大灾之年能够亲眼看到自己的亲人都还活着,不就很幸福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拜年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是辞旧迎新,相互问候祝愿的一种表达方式。初一早上一个家族的人相互拜年祝愿和问候,路上遇见人就会说,过年好、恭喜发财、新年快乐,家族小辈的都要去长辈家拜年的,平辈则只须拱手而已,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拜年这个传统活动对孩子来说非常有意义,不仅能使孩子对自己的家族有所了解,还能教育孩子尊敬长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好好爱家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1]。
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过了腊月初八就走亲访友多被视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后、十五之前走亲访友为拜晚年[2]。早年和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3]。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怪物,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出来,挨家挨户地残食人群。人们只得把肉食放在门口,然后关上大门,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人们开门见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兽吃掉[4] 。
作为岁首朝贺,古已有之,秦汉以来,乃大盛。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谓正旦,……洁祀祖祢,进酒降神毕,……子妇曾孙各上椒柏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官府僚属亦往来拜贺。《后汉书·吴良传》:(良)初为郡吏,岁旦与掾吏入贺(太守)门下[4] 。
至南北朝时期,则“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见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4] 。
到宋代,拜年不仅是民间普通百姓祝贺新年、交流思想、增强家族团结的一种形式,也是上层社会联络感情、扩大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5] 。据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6]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 “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民间亲友之间的拜年大多是出于真心实意,希望亲人在新的一年事事如意。上层社会拜年则更多是一种礼节性的交往[5] ,并且士大夫已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 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清波杂志》里所言的“名刺”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6] 。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