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和心学大师王阳明能学到什么?
良知,自己的,圣人和心学大师王阳明能学到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阳明先生是历史上最被低估的一位圣人。
人活一世就像一个人学习武功一样。
释迦摩尼看到人们整天胡乱比划,于是想告诉世人心法。但很少有人听懂。
老子说那个心法玄之又玄,说了你也不信,我还是告诉你个基本招式吧,如何下蹲,如何跳跃。
孔子想依世人的根性不一不可能都学会心法,我还是教他们什么是正确动作吧,这样虽然他们不知道自己练的什么功夫,但从大体动作上不至于是错误的。
王阳明想孔子的示范动作是对的,心法我也领会了但是没有释迦摩尼讲的那么透彻,而且很多人听了心法也不会用到招式上,我还是帮他们打通任督二脉吧,至少这样练功会事半功倍。
修行如幻,以幻修幻,幻心还依幻法来灭,法无断灭,离幻即觉,有觉亦幻,离亦为幻,离无所离,幻灭即灭,真常不动。
个人所悟,亦为戏论,有缘自会深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行合一,知行一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阳明心学指出,当良知认为我们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时,就要勇于抗争,人活在世上遇到不公正待遇时如果不争,就是伤天害理。
礼节与否不重要,确认自己真心想去做的话,做就好。法无定法,贵在得法,心生万法。
王阳明的弟子问他是如何清除心中杂草的。
王阳明回答说:“杂草有害,当然要清理掉,但是如果偶尔没有清除干净,也不要放在心上,你越是在意心里就越乱,心中顶着那一块没有除掉的杂草,那心中就杂念丛生了。”
一切法由心想生。
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即良知。
格物致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知行合一;知而不行,为不知;行易知难。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感谢心学大师王阳明先生的智慧结晶,这点滴骨血,我辈将传承下去。[祈祷][玫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心为天地万物之主
保持童心,做真实的自己
王阳明认为,人心的本体原来是明白清楚的,可由于气量的拘束和物欲的蒙蔽,逐渐变得昏暗模糊了。
如果人们只是想要穷尽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却不向自己的内心探求,舍弃了自我的良知,本心被蒙蔽,自然就看不清善恶的原因,体察不到真假的异同了。
只有当蒙蔽本心的那些物欲被清除,让本心恢复纯明,才能真正激发心的巨大能量。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回归到纯朴自然的状态,回到初来人世时那头脑空空的初心之境。
具体做法就是重返童心,做回心灵上的儿童,这也是李贽在王阳明的“本心”之上衍生出“童心说”的基础。
立志是走向成功的基础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王阳明作为宋明理学中“心学”的创始者,强调个人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
他认为,只要心中不忘存天理,就是立志。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圣胎”。
如此将天理时刻铭记于心,逐渐达到宏大神圣的境界,也是从心中最初的意念不断坚持并发展下去。
“心之所想”虽然只是停留在脑海中的意识,看似虚无缥缈,却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
王阳明所言的“念念存天理”,就是用我们的意念影响我们的思维。
当心存念想时,就能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倘若心无所思,则难以排除杂念,陷入胡思乱想之中。
志存高远者的狂者胸次
无论他人誉与谤,只管做好自己
有人问王阳明:“《论语》中记载叔孙武叔诽谤孔子,为什么圣人孔子也避免不了被人诽谤呢?”
王阳明说:“诽谤是从外面来的东西,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够避免。
人贵在自我修养,假若自己确确实实是个圣贤之人,纵然别人都来诽谤他,也不会对他有任何损害,就好像浮云遮蔽太阳,浮云怎么可能对太阳的光明有所损害呢?
假如一个人只是一个表面端庄、内心丑恶的人,即使没有一个人说他,他的丑恶总有一天也会暴露出来的。
所以孟子说‘有求全之毁,有不虞之誉’。诽谤、赞誉是外来的,怎么能避免?只要有自我修养,外来的毁誉就算不了什么。”
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之后,天下诽谤和议论他的人越来越多。关于原因,有人认为王阳明的功绩越来越大,权势也越来越大,天下嫉妒之人就越来越多;也有人认为王阳明的学说越来越普及,所以为宋朝的学者争辩的人越来越多,等等。
但王阳明对诽谤和议论并不在意,只是一心一意地修养自己的心性,尽心尽力地传承“致良知”的思想。
他深知“浊者自浊,清者自清”的道理,即当谣言、诽谤来临的时候,不需要急着去澄清,只需要自己心境坦荡,谣言、毁谤自然不攻自破。
在逆境中修炼强大的内心
正确对待不如意之事
王阳明认为,人在遭遇父母过世这样的伤心事时,认为按照天理就该忧虑,因而常常恨不得一下子哭死来化解心中的痛苦,一味地愁苦,却不知道“过度愁苦以至于不能保持心态中正平和”的道理。
心一旦不能中正平和,做人做事就容易失去分寸。
其实,王阳明是在告诫人们要正确对待不如意的事,不要过度悲伤、愁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正的学问是学以致用
如果想要真正做到知与行的合一,就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实践来检验知识的正确与否,在实践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如此才能将所学知识经世致用。
上一篇:美国邀请钟南山去美国你们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