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和心学大师王阳明能学到什么?
良知,自己的,圣人和心学大师王阳明能学到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晚清名臣曾国藩也特别注重“经世致用”,他强调要将书上的学问运用到当官和做人中去。
欲望是难以填满的无底洞
满足需要,克制欲望
王阳明认为,喜、怒、哀、乐就它们的本质来说都是中正平和的,只是人们在表达时往往夹杂着其他意思,才会过度或不足,就成了私欲。
由此可见,如果心不受欲望的操控,人们所产生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就不会有痛苦、快乐的区别了。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恕人之过,释人之嫌
王阳明曾说,自己和亲人之间都不应该分彼此薄厚,应该以仁爱宽容的心去对待人民和世间万物。
自省是认识自己的最佳方法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王阳明劝诫一个容易生气、喜欢责备别人的朋友说:“你要学着反省自己。如果光是责备别人,就只能看见别人的不对,而看不到自己的错误。
如果能反身自省,就能看到自己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哪还有闲工夫去责怪其他人呢?舜能够化解象的傲慢,主要在于他没有只发现象不对的地方。
如果舜仅仅是纠正象的奸恶,就只能发现他的不对之处了。象是一个傲慢的人,一定不愿听他的,这样怎么能够感化他呢?
你今后别再去谈论别人的是非,当你想责备别人的时候,就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做学问必须从内心下功夫
博学是成功的基础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虽然不是来自人们平时的见闻,但人们的知识大都是从见闻中产生的,即见闻都是良知的运用。
因此,良知不局限于见闻,但也离不开见闻。对于见闻这个问题,王阳明认为人们要做到“博文”即“唯精”,“约礼”即“唯一”。
即人们只有广泛地在万事万物上学习存养天理的方法,才能求得至纯至精的天理,才能求得天理的统一与完整,因为天理只有一个。
总之,在王阳明眼里,见多识广才能更好地致良知,获得心灵的平静和喜悦。
真诚地面对自己和他人
诚信是立身之本
在王阳明看来,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人存在于社会之中,诚信是其基本的道德依存。
如果一个人以忠实诚信为行事的准则,坚定做圣人的志向,不被时局动摇,不被名利诱惑,德行修养就会越来越高,事业也会越做越大。
仁以博爱为本
爱一切人才是仁
在王阳明看来,仁爱的人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个整体,如果有一物失常,就是自己的仁爱还有不完善的地方。
为了进一步阐述天地万物共为一体的道理,王阳明又进一步说:“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宴宾客,心又忍得?
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宁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
意思是说,人们既然同样喜爱动物与草木,怎么忍心拿草木去饲养禽兽呢?同样热爱人与禽兽,为什么忍心宰杀了禽兽去供养父母、祭祀和招待宾客呢?
对至亲的人与路人同样充满仁爱,但是如果只有一箪食、一豆羹,无法保全两方的性命,怎么忍心只让至亲的人吃了活命,让路人饿死呢?
品山赏水,在人间诗意栖息
自然是生命的方式
每个人都有天然的生命,每个人的身体形貌都是独立的,各有独自的精神。
“人之貌有与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的相貌是相对的,外形不能妨碍我们独立的人格,每个人要有自己生命的价值,人活着要顺其自然,不要受任何外界环境的影响。
修炼不动心的境界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难免有理性和感性的斗争和争讼,这种“心、意、识”自讼的状态就叫作“心兵”。
普通人心中随时都在打内战,如果妄念不生,止水澄波,心兵永息,自然天下太平,这就是王阳明所推崇的不动心的境界。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生命的执着
生命就在一呼一吸间
在王阳明看来,生死就像昼夜交替一样平常。
其实,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曾望着奔流的江水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语道破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消亡。
生命在一呼一吸间延续,也在一呼一吸间消逝。每天早上我们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心随境转,心境是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即知即行,知行合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阳明掌握心道,一切向内求,从心开始,内盛才能外王,知行合一是根本,事有不成反求诸己。一切不是问题,有问题可能是自己问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良知即道心。
知行合一中加一字,知行省三合一。
这是境界提升的实战法。
上一篇:美国邀请钟南山去美国你们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